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上海报道
5月14日,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海通资管”)旗下的海通红利优选暂停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限制金额为1万元以上。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平稳运作,保护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持有人利益。
不止海通红利优选这样的主动权益类基金限购,5月份以来,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华宝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ETF联接(LOF)、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发起式联接等5只联接基金,也纷纷发布限制大额申购公告,限制金额从1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
谈及红利基金“扎堆”限购的原因,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多只红利基金宣布限制大额申购政策,或与4月以来国际形势变化,投资者心态趋向避险有关,资金从高波动资产撤出,进入相对稳健资产。而红利基金属于波动相对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资产,可能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面对大额申购基金流入,基金公司会结合市场流动性以及投资策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限购措施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多只红利联接基金“闭门谢客”
5月以来,有3只主动权益类红利产品发布“限购令”。
海通资管宣布,旗下海通红利优选于5月14日,暂停1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业务。
中欧基金宣布,中欧红利优享灵活配置混合于5月12日暂停大额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原因为“保证本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限制金额为500万元。
5月10日,西部利得基金公告称,因投资管理及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需要,旗下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于5月12日暂停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大额定期定额投资,限制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
更有代表性的是,红利联接基金成为限购“主力”。
广发基金宣布,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发起式联接于5月9日暂停大额申购(转换转入、定期定额和不定额投资),限制金额为10万元。
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于5月13日,限制50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定投和转换转入业务。
此外,万家中证红利ETF联接、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ETF联接、华宝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ETF联接(LOF)也分别在5月6日、5月8日、5月14日暂停大额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限购公告发出后,部分红利联接基金紧接着发出了分红公告。
华宝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ETF联接基金(LOF)公告称,该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为5月7日,基金份额净值分别为1.5926元和1.5436元,可供分配利润分别为4.02亿元和5673万元。分红方案为每10份基金份额发放0.1960元,权益登记日为2025年5月19日,除息日为2025年5月20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5年5月23日(场内)和2025年5月21日(场外)。
5月14日,南方基金发布关于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基金的分红公告。该只基金迎来2025年度第4次分红,收益分配基准日为4月30日。根据公告披露,上述基金的权益登记日为5月16日。其中,场外基金份额的除息日为5月16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5月19日。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超40只红利基金暂停大额申购业务。Wind数据显示,年内共有47只红利基金发布暂停大额转、申、赎业务公告。
在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夏盛尹看来,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红利主题基金暂停大额申购,释放了多重市场信号。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说明当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资金选择流向具有防御属性的红利资产,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从管理人角度看,限购措施体现了专业机构对潜在风险的预判,包括防止短期资金大量涌入摊薄收益、控制规模过快增长影响投资策略执行效率,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交易拥挤风险。此外,这也表明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保护现有持有人利益,通过主动规模管理来维持基金运作的稳定性。
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红利基金频发“限购令”是资金大量涌入的体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红利基金总规模达到2513.67亿元,较去年四季度末增加约270亿元,总规模再创新高。
红利资金规模创新高跟多重因素有关。夏盛尹表示,一季度,市场避险情绪升温,资金持续流入防御性资产。另外,机构配置需求增加,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大配置力度。政策面也产生持续利好,新“国九条”强化分红导向,上市公司分红意愿和能力提升,导致红利基金规模增加。
资金流入也跟红利基金的特征有关。“红利资产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较低波动特性、长期复利效应等特点。”夏盛尹称,历史数据显示,当持有时期较长时,红利资产相对于沪深300等宽基指数有着较高的胜率。
李一鸣介绍,红利基金的股息率较高、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在市场波动较大时红利类资产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能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避险功能。在目前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红利基金的特点吸引了投资者的青睐,可能会带来相应的资金流入。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红利资产具备长期配置的价值。
万家中证红利ETF基金经理杨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17年以来,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市盈率持续走低,由9.09倍下降至7.35倍,未因上涨泡沫化,反而由于更快的内生盈利增长,市盈率不断下行,越涨越便宜。当前指数估值处于低位,潜在增长空间巨大。
李一鸣强调,红利基金注重股息率、分红金额等指标,多选择基本面良好的成熟公司,偏价值风格,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红利基金虽然在牛市当中上涨幅度不及成长基金,但也能帮助投资者获取一定的牛市红利,分析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红利基金在市场波动和下行中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能够帮助投资者渡过市场波动期,保留牛市果实。
“红利资产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好的防御性,在市场调整中能够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夏盛尹指出,政策层面鼓励上市公司分红,新“国九条”明确提升股息率导向,红利资产符合资产配置的底仓思维,具有长期配置逻辑。近期,公募新规提出强对标基准的业绩考核机制,而红利资产长期持盈的胜率较高,更加契合中长期业绩的考核导向。
但与此同时,在投资红利基金时,李一鸣建议,如果红利资产短期涨幅过大,可能会面临估值过高的风险。若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善,市场可能转向顺周期或高弹性板块,红利资产的超额收益可能受到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