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在论坛现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及讲席教授田轩接受了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策略、国内大循环的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等多个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田轩指出,中国正以制度性开放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深入实施 “双循环” 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内需不足的瓶颈问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能。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及讲席教授 田轩
中美经贸关系与对外投资新趋势
面对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多变,田轩首先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他指出,尽管关税战给部分外贸企业带来了挑战,但中国市场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稳定的政治局势、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以及不断完善的制度性开放政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
“资本永远流向能够带来最高回报的地方。”田轩强调,中国企业的估值相对较低,加上国内独特的优势,使得外资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同时,他也指出,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扩大朋友圈等方式,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谈到对外投资时,田轩认为,企业出海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法宝。他鼓励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国门,通过对外投资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全球化布局。国家层面也在积极鼓励企业出海,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大湾区应积极推动跨境金融合作
针对大湾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地的问题,田轩提出了跨境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生态三大关键领域。他认为,大湾区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加强与港澳及国际市场的对接,推动跨境金融合作,为外资研发中心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研发资源汇聚大湾区。
在产业生态方面,田轩建议大湾区应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将有助于降低外资研发中心的运营成本,提高其研发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地方保护主义、要素壁垒是国内大循环面临的主要堵点
在谈到国内大循环的推进时,田轩强调了畅通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他指出,地方保护主义和要素壁垒是当前国内大循环面临的主要堵点之一。为了打破这些壁垒,需要建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配合,推动人员、资本、数据等关键要素的自由流动。
民营经济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田轩指出,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他特别提到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认为这是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生动例证。
为了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田轩教授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营造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政府成为规则的维护者和服务型政府。
科技创新是破解内需不足的关键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田轩认为科技创新是破解之道的关键。他指出,内需不足不仅体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和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上,更反映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为了提振消费,田轩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比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供更多消费场景等建议。他特别强调了消费场景的重要性,认为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变是未来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科技创新方面,田轩认为金融体系的完善对支持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他建议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国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分散创新投资风险以及提高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应注重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
在谈到金融市场开放时,田轩表现出了审慎而积极的态度。他回顾了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历史进程,并指出当前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良好时机。然而,他也提醒说,金融市场开放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吸取南美国家过度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教训。
田轩建议,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应注重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措施,确保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序进行。同时,他强调金融市场开放对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