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险企“补血”进程加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2025年共有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多家险企发行了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合计发债规模496亿元。另有4家险企增资方案获批,实际增资规模合计为36.73亿元。
与此同时,记者观察发现,今年以来,华贵人寿、国联人寿、国富人寿、中华联合人寿等险企先后发布增资计划,合计增资超100亿元。也就是说,险企年内合计实现“补血”规模已超530亿元,同时还有100多亿元增资正在路上。
险企为何纷纷开启资本竞赛?有业内声音指出,增资、发债有助于险企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对核心资本的认定更严格,叠加利率下行导致的资本消耗加速,险企面临更大的偿付能力缺口。监管将偿付能力规则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进一步推动险企加快资本补充节奏。
然而,随着保险业进入转型深水期,险企仅依靠外源性资本补充,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资本困局。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有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精细化运营,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延续过去两年密集发债趋势
2025年以来,险企在过去两年密集发债的基础上,发债金额再创新高。记者观察发现,这些险企中既有中小型机构,也有大型公司。例如,2025年3月,平安人寿2025年第一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成功发行。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80亿元,附不超过50亿元的超额增发权,最终发行规模130亿元,成为一季度发行规模最大的险企。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平安人寿核心二级资本。2025年2月,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00亿元永续债。同期,泰康养老发行20亿元永续债,成为首家发行永续债的养老保险公司。此外,同期还有泰康人寿发行了60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2.35%;交银人寿发行27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2.20%,成为年内首家发债的中小型险企。
记者留意到,自2022年8月央行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永续债的发行逐渐成为保险公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的重要手段。2023年9月,泰康人寿成为首家获批发行永续债的保险公司,随后多家险企相继加入,2023年全年发行规模达357.7亿元。2024年,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险企继续加大发行力度,全年发行规模达359亿元。
除永续债外,险企也在积极发行资本补充债,中英人寿、财信吉祥人寿于今年1月分别发行了15亿元和1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共计14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债规模合计1175亿元,是2023年以来连续第二年达到千亿以上。截至2025年5月18日,2025共有11家险企发行了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进行“补血”,合计发行规模496亿元,远超2024年同期140亿元。
为何险企热衷发债?作为一种新型资本补充工具,永续债的发行对险企资本补充和偿付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有业内分析指出,首先,永续债可以直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从而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其次,永续债的发行成本相对较低,2025年保险公司永续债票面利率集中在2.18%至2.75%之间,较往年3.5%左右的利率水平明显下降。较低的融资成本使得险企更倾向于通过“发新赎旧”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降低长期融资压力。
多家险企拟增资,合计超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永续债的发行并非无门槛。根据监管要求,永续债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资本补充债券和次级定期债务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0%,且险企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净资产不得低于1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这些条件使得永续债的供给主体主要集中在核心资本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保险机构。此外,发债融资需要经过金融监管总局和央行双批复,债券发行也面临机构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整体上,能通过发债补充资本的险企多为资质较好、经营风险较小的主体。
除发债外,险企补充资本的另一重要渠道是直接增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长城人寿等4家险企增资方案获批,实际增资规模合计为36.73亿元。此外还有华贵人寿、国联人寿、国富人寿、中华联合人寿等公司先后发布增资扩股计划,合计增资超100亿元。
2025年初,记者留意到,背靠茅台集团的华贵人寿于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披露增资项目,拟向现有股东及新增投资者募集资金,拟募资25亿元至45亿元,具体金额视募集情况确定。该增资项目发布期限为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3月28日。
2025年4月29日,国联人寿在官网发布拟新增注册资本的公告,本次增资涉及资金30亿元,除了大股东国联集团等比例增资外,新增7家新股东,均为国有。
2025年5月14日,鼎和财险发布公告称,以公司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按持股比例同比例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从约46.43亿元增加至60亿元,增资金额合计约13.57亿元,各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2025年5月15日,国富人寿公告显示,202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国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议案》。如增资扩股获得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国富人寿注册资本将由目前的约19.26亿元增加至约20.47亿元。
2025年5月16日,中华联合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于4月30日召开202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会,审议并通过《关于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增加12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议案》,同意公司注册资本金由29亿元增至41亿元。
增资背后:有企业亟待“补血”,
有企业谋求转型
不断释放“补血”信号的背后,有一部分是偿付能力持续吃紧带来的压力。5月16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6.5%。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9.3%、196.6%、25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9.5%、132.8%、221.6%。
记者观察发现,上述热衷增资的险企中,不乏偿付能力“告急”的企业。如:背靠地方国企的国联人寿,至2024年四季度末,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1.51%,较三季度末下降10.4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2.91%,较三季度末下降12.09%。到2025年该项指标继续下降。2025年一季度末,国联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97%,较上季度末下降6.8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4.74%,较上季度末下降13.15%。而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国联人寿曾在预披露的信息中表示,此次增加30亿元注册资本,将主要用于拓展寿险业务发展空间,有效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风险防御水平。同样偿付能力持续吃紧的还有“茅台系”华贵人寿,2025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贵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1.1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2.32%,均呈下滑趋势。
与之相对的是,“电力系”险企鼎和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超500%。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鼎和财险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07.17%、520.54%。偿付能力尚充足,为何还“热衷”增资?记者关注到,定位“能源行业保险专家”的鼎和财险,近年来发力新能源体系建设、新型电力领域保险以及海外业务拓展。最新业绩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鼎和财险实现保费收入39.2亿元,年度目标达成率将近40%,同期实现净利润3.16亿元,综合成本率83.04%。
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2025年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引导行业深入推进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补充已经提上日程,各地也正在多渠道有序补充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有专家表示,资本的注入既能增强行业整体实力,稳定发展节奏,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也能提升资本运用的灵活性,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为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东海证券非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陶圣禹分析指出,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认可更为严格,最低资本要求有所提高。随着保险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险企的产品销售和投资的扩容均需要资本支撑。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分析称,随着利率持续下行,保险行业的责任准备金和偿付能力充足率会持续承压,因此为了维持行业偿付能力水平充足以支撑业务发展,险企仍需要外生性的资本补充,包括股东增资和发行资本补充债等方式。
然而,在增资补充“弹药”的同时,险企应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精细化运营,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