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正当印度向 “世界工厂” 目标稳步迈进时,中美近期达成的贸易政策调整,为印度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进程蒙上一层阴影。这场由关税政策引发的供应链博弈,正考验着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与竞争力。近日,中美在瑞士达成的《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从 145% 大幅降至 10%(暂停 24%),而对印度关税维持在 27%。
这一政策变动直接削弱了印度此前凭借关税差异吸引制造业投资的优势。德里智库全球贸易研究所(GTRI)专家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指出,原本流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可能出现 “停滞或回流”,印度低成本装配环节虽能存续,但高附加值产业增长将面临威胁。这一局面与上月苹果公司宣布将大部分销往美国的 iPhone 生产从中国转移至印度时的乐观氛围形成鲜明反差。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公开质疑印度 “全球最高关税国家之一” 的政策环境,但苹果仍推进了印度产能扩张计划。
富士康与印度 HCL 集团合资的 4.35 亿美元半导体工厂已于 5 月 16 日获批,预计 2027 年投产,初期专注于芯片封装测试,未来将扩展至显示面板制造,月产能达 2 万片晶圆和 3600 万颗显示驱动芯片。苹果 CEO 蒂姆・库克明确表示,深化印度布局是应对中美贸易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苹果的战略调整被视为印度制造业的重要机遇。数据显示,印度对美出口的 40% 商品与中国重叠,具备短期替代潜力。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指出,印度在电子、纺织等领域已显现供应链转移迹象,新出口订单飙升至 14 年高点。
野村证券亦观察到,印度正成为 “贸易转移和中低技术制造业供应链转移” 的受益者。然而,印度制造业的结构性短板不容忽视。其制造业占 GDP 比重长期徘徊在 15%,政府推出的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虽吸引塔塔电子等企业投资,但高端制造能力不足。以 iPhone 生产为例,印度目前仅承担低端机型组装,核心零部件 65% 依赖进口,其中近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华泰证券调研发现,印度高端机型量产能力不足,iPhone Pro 系列仍需依赖中国供应链协同,新机首发阶段主力供应仍由中国承担。
数据显示,苹果每部 iPhone 在美国市场赚取 450 美元利润,而印度仅获不到 25 美元,尽管整机组装计入印度出口额,但实际附加值极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多重制约。首先,其商业环境长期令外国投资者沮丧,物流效率低下、法规不确定性等问题阻碍了制造业增长。其次,印度电子产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打破,即使富士康等企业加速布局,关键零部件如摄像模组、OLED 面板仍需从中国进口。
此外,印度政府推出的 PLI 计划成效有限,截至 2024 年 10 月仅完成目标产值的 37%,补贴发放不足原计划的 8%。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供应链近期出现回流中国的迹象。由于印度工厂良率仅五成、卫生管理问题频发,苹果已将部分 iPhone 16 订单转回中国,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成为新代工伙伴。这一调整凸显了印度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短板。尽管面临挑战,印度仍试图通过吸引中国投资弥补自身不足。印度首席经济顾问曾表示,应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设立出口导向型工厂,但专家警告这可能进一步削弱印度本土技术积累能力。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指出,印度需融入全球供应链,而这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在电子元件领域。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