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有关包装水的代工争议讨论不断。
5月15日,“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的讨论登上热搜。随后,娃哈哈与今麦郎先后下场回应,证实了双方之间存在的委托代工关系。娃哈哈在声明中表示,自2025年4月起,集团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紧接着的5月20日,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农夫山泉也针对代工传闻给予回应,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表示,“不反对代工,但农夫山泉目前的所有产品是无法代工的。”
一场关于包装水的争议,将行业中惯常的代工生产模式以十分直白的方式呈现在了公众面前。不少网友针对代工问题展开讨论。有网友疑惑,“(连)娃哈哈纯净水都开始贴牌生产了?”,认为既然是由该企业生产,不如直接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也有网友认为,“代工也好,避免产能进一步过剩。”
从消费者角度,食品饮料行业中存在的代工模式,需要明晰的问题不少:代工模式在饮料行业是否普遍存在?具体有哪些形式的代工生产?代工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如自主生产的产品吗?
《消费者报道》记者走访市场注意到,除娃哈哈纯净水部分曾由今麦郎代工以外,不少知名品牌产品同样为代工生产。
例如,三得利乌龙茶的包装信息显示,该产品在不同地区分别由多个受委托单位生产,包括今麦郎饮品(晋中)有限公司、今麦郎饮品(咸宁)有限公司等。同样,果子熟了品牌的金桂乌龙无糖茶产品的受委托生产商包括紫泉饮料、山东多乐多食品有限公司等。
“代工模式在整个中国的食品产业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休闲零食以及在饮料这两个板块更加常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饮料品牌们之所以选择代工模式来生产产品,往往是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不少代工合作是基于企业的产能需求。
一方面,一些企业选择代工合作以补充产能弹性,以应对销售旺季的临时需要。如在此次代工争议中,娃哈哈对外回应称,“去年因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故我司的产品结构对应调整,导致公司出现产能紧张,我们迅速启动了应对措施,委托代工厂生产同时进行自有设备改造与投资新建工厂。”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多区域布局的考虑。饮料产品往往重量较大,从产地运输到销售地需要花费不小的物流成本,企业会选择通过多地代工厂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实现多区域的生产销售覆盖。
除了产能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有部分企业是由于相关品类的产能建设尚不完善,又或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往往会选择代工模式实现新品牌或新品类的快速上市,避免重资产投入。
“譬如一个企业要去试水做某一个新品类或者是具体的某一个产品,同时又对这个产品的未来市场预期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去选择寻找代工合作。”餐宝典研究院院长、餐饮分析师汪洪栋表示。
“代工模式只是一种生产方式,没有优劣对错之分,是否代工取决于企业对成本等方面的整体考虑。”在香萌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自建厂的成本高、资本运营效率低,但对生产流程、特别是品质一致性的控制能力较强;代工不需要自己建厂,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较短,时间成本的控制性较强。”
汪洪栋介绍,按照代工厂的参与程度分类,代工模式在饮料行业中可以分为纯代工和设计代工两种模式。
在纯代工模式当中,品牌方提供配方、包装设计和质量标准,代工厂仅负责生产,不参与产品研发。而在设计代工中,代工厂提供研发、配方到生产的全流程,品牌方只需提出需求或者选择现有方案。
如正在冲刺港股上市的if椰子水母公司IFBH Limited(以下简称“IFBH”),就主要采取纯代工生产的模式。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采用轻资产业务模式,代工厂商负责制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负责运输,以及第三方分销商负责销售与配送。在代工生产的过程中,IFBH拥有一支专门的小型内部仓配团队,负责监督采购、生产及全球分销,确保每个环节的效率及质量。
代工模式让品牌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与创新中。IFBH表示,这一轻资产的业务模式赋予公司高度生产弹性与扩展能力,使公司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扩展全球分销网络,致力于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整体来看,代工作为一种生产制造形式,在饮料行业并不少见。只不过,一个产品从研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全流程中,品牌方与代工方往往是台前与幕后的关系。消费者在认知、筛选和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特地留意产品的具体生产信息。
“消费者的焦虑更多是对‘代工’概念的心理偏差,对消费者而言,是否代工并不会影响商品品质,只是消费者认为没有明确表明代工像被‘欺骗’。”沈萌表示。
每个品牌在选择生产方式时,都会根据自身特点做出最适合的决定。代工模式作为当下常见的生产方式,其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品牌方的品控标准是否严格。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实际使用体验和市场口碑,可能比“是否代工”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