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28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25日刊发泰杰·帕里克撰写的文章,题为《别低估中国消费者》,编译如下:
中国需要实现经济再平衡、增加消费支出,这一观点如今已得到广泛认同。
但很多人对中国政府能够确保家庭消费得到大幅提振表示怀疑。因此,本周,我请分析师们概述了为什么中国的长期消费支出增长可能会带来惊喜。他们是这么说的。
有关中国消费的悲观说法低估了中国消费已有的规模。按绝对值计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并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增长。
BCA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在疫情前的20年里,中国消费者支出的实际复合年增长率为9%。
TS伦巴德全球宏观研究组织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罗里·格林说:“就数量和价值而言,中国是几乎所有消费品的最大市场。”
中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用国内消费取代对美出口。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的计算显示,中国的零售额是其对美出口的10倍以上。
高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培育了中国国内零售市场。商品和服务相对便宜,这意味着高收入家庭可以用更少的工资维持体面的生活水平。
尽管面临经济压力,但年轻的中国消费者也没有减少消费。香港科技大学的全球经济学家金刻羽说:“Z世代和千禧一代仍然热衷于在旅游、户外体验和游戏上消费。大部分消费信贷流向了35岁以下人群。”
简而言之,中国有一种成熟的消费文化,为增长提供了一个庞大且坚实的基础。
英国绝对战略研究所新兴市场经济学家亚当·沃尔夫说:“现在,家庭基本上用银行存款填补了资产负债表上因房价下跌而出现的缺口。房价正在企稳,对安全金融资产的需求应该会缓和。”
德意志银行第一季度的一项调查发现,52%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增加可自由支配的开支,这一比例是一年来最高的。
刺激计划起到了一定作用。去年9月,中国央行下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了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今年3月,政府制定了一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提高工资和育儿补贴的承诺。一项以旧换新计划也在刺激支出。
城市化是另一个潜在提振因素。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持续且更快地向城市地区迁移,这将提振收入和服务业支出。
中国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这可能会对就业和收入提供支持。持续转向高附加值生产将支撑经济增长。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古德曼研究中国已50年,他说:“北京已经一再表明,它能够做到意料之外的事情,能够实现长期目标。”
中国仍有巨大的消费能力有待释放,而北京掌握着钥匙。(编译/李莎)
5月26日,人们在安吉灵峰街道一个夜游景区观看历史剧演出。(翁忻旸 摄)
上一篇:低空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