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短剧的发展与未来走势,成为2025年从开年到目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几乎每一次行业聚会必被谈及和热议。有观点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也有会心的沟通与彼此的启发,有在实践层面开拓的经验与体会的交流,也有在理论层面上的思考与梳理,由此构成了2025年中国影视行业的一大景观。
这种生气昂扬、议论风生的局面,显示的正是影视业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时代正在到来。它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是创新与突破的前奏,是勇气和决心的比拼,更是责任与使命的担当。
置身于业界这种强烈的交流、诉说和探讨的氛围之中,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当下长剧与微短剧之间彼此的发展态势和利弊得失,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共生共长”的几点看法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此观察和分析的三个视角。
视角一:从产业形态上来看目前的长剧之“短”和微短剧之“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短剧的崛起之因。
这里所说的长剧之短,主要是指目前长剧在发展上所遭遇到的短板制约;所说的微短剧之长,主要是指微短剧在目前产业形态变化中它所具备的优势。
微短剧的快速兴起,首先是它可以弥补长剧集之短。
长剧目前有三短:制作时间长,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产品生产时间过长,会造成话题热度的流失,情绪热度的衰减,舆论关注度的转移,内容新鲜度的耗损;资金投入大,会造成资本风险度高,回收压力大,利润回报率低;观看时间成本过高,会造成弃剧率增高,因而降低了长剧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长剧集当下暴露出的三短,也恰恰就是微短剧所拥有的三长:制作周期短,对社会生活现象能保持着敏锐和迅速的反应能力,且内容保鲜度高,几乎可以实现与人的生活感受和情绪起伏之间的同步;制作成本低,资金压力不大,为许多中小企业生存减轻压力;观看方便,提高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时间成本,也就是人的体力精力注意力(实际上就是生命力),在当下已是特别昂贵的一种无价的“商品”。
微短剧能以己之长,攻破长剧之短,这就击中了长剧当下的软肋,因而能乘势而起。
其次,从内容形态上来看,长剧集创作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让不少观众有“弃长取短”倾向的原因。包括为长而长的内容注水招人厌烦,叙事的拖沓与节奏的缓慢让人难以忍耐,题材的重复循环令人失去兴趣和新鲜感,创作手法的固化与老套造成的审美疲劳,因对当下社会情绪和对年轻受众心理和鉴赏口味缺乏了解而造成的产品“适销失衡”等等。
长剧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显然并非只是简单的剧集的长短之过,而是长剧在内容创新层面上的乏力所在。但在市场层面上,它也的确给微短剧对长剧的“偷袭”成功,制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突破口。
视角二:从长剧之“长”和微短剧之“短”来看二者的关系和未来发展之路。
长剧虽然有以上的问题存在,但它作为一个有着数十年发展历程的成熟的文艺门类,目前依然具备微短剧所不能企及和不能替代的优势。
比如多年培养起来的众多受众的观赏习惯和需求、成熟而稳定的题材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厚重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对社会、人生、情感和价值的深度思考力和表现力等等。
这些都是长剧在当下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的优势所在,是它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一种不可能一朝被取代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能量。
与此相比较,微短剧目前又鲜明地暴露出其自身许多有待努力克服的短板和弊端:比如内容上的浅薄与流俗,审美格调上的简陋,题材上的边缘化趣味,艺术表达的粗疏与草率,对观众浮躁心态与不稳定情绪的一种简单的迎合与发泄等等。
这些微短剧本身所存在的自身之短,如不能被迅速地克服与矫正,也必然会陷入前景堪忧的境地。
长剧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微短剧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这样才能形成于长剧和微短剧都有利的良性的创作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也让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生长空间、创新渠道、内容特征、风格样式和发展路径。
这也恰恰是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摆脱生存尴尬,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视角三:长剧与微短剧在当下如何实现“共生共长”。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样式、艺术门类或节目形态的出现和发展,都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口味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关联,而文明的昌盛和文化的繁荣,就是能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丰富和优质的文化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兴起,应该被看作是促进当今影视文化发展的一股活力。它在推动影视产业发展、丰富影视产品类型、提供多种文化娱乐方式,以及拉动和提升当下经济、赋能百业千行上的潜力,正在日益得到显现。
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对微短剧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也都纷纷出台了关于促进微短剧发展的规划;各制作和播出机构,也都在调整、制定和加大微短剧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上的比例;许多创作者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也都积极投身于微短剧的创作之中,力求实现影视行业在产业生态、产品形态、作品样式、传播渠道和受众目标上有新的突破。
对此目前业界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微短剧是正在兴起和成长中的新的文化产品和节目形态。市场需求和观众接纳,是它出现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它要撬动长期以来被长剧所统治的市场格局,并与之争夺受众,这也是一种客观事实。但长短剧的竞争,并非是要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以决雌雄,而是要以文化产品的多样和丰富,来更好满足受众需求。
如果说到竞争,那么二者之间其实也都可以借此实现双向的突破。长短之间既可以是节目形态上的互补互通,也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互动互学。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加速长剧实现内容更新、形式更新,突破创作瓶颈,打破创作固化的机遇,更是微短剧实现题材拓展和审美升维,去除目前过多过重的流俗趣味,增加文化和艺术含量以壮大发展动力的过程。
长剧对微短剧而言,要去除鄙视链,做到“虚其心而实其腹”;微短剧对长剧而言,也要弱化其妄图打败长剧、实现独霸市场的野心,做到“弱其志而强其骨”。
今年开年以来,从长剧和微短剧的发展势头上来看,二者相互之间共同构筑良性多元的市场局面,已经在逐渐形成之中——
长剧播出和收视势头稳健,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如年代剧《六姊妹》《北上》《人生若如初见》等,现实题材剧《驻站》《真心英雄》《180天重启计划》《我的后半生》《以美之名》《有你的时光里》等,刑侦悬疑剧《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借命而生》等,古装剧《国色芳华》《藏海传》等,都在显示出长剧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市场地位。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长剧的情节节奏在加快,戏剧张力在加强,叙事手法和反转力度也都在提升。
而微短剧的制作播出数量也在直线上升,其中更以《家里家外》这一爆款微短剧,刷新了观众对微短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惯性认知。从《家里家外》《法官的荣耀》等作品的成功之中,我们也看到了长剧内容对微短剧在题材选择、情感传递和制作水准上的明显影响。
由此,可以期待2025年将是长短剧之间共生共长的开始,让长剧集能实现新的突破,让微短剧也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提升过程。
(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李京盛)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