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一中积极探索创新,开创了双轮驱动“思政”融合育人模式。一方面,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各学科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与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悟思政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这种双轮驱动模式,犹如双桨推动船只前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福州十一中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福州第十一中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滋养心灵,以科技启迪智慧,双轮驱动推进“思政+”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一中学子走进市科技馆上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思政+美育:以美润心声入魂
近日,在福建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上,福州十一中竹音合唱团的少年们目光炯炯,他们将《锦瑟》的诗词古韵和《还我一个太平天下》的三国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合唱团斩获中学大合唱组别一等奖,入围国赛。
2018年,福州十一中副校长徐珍颖组建福州首支共青团员合唱团,500余名零基础团员在合唱团中成长,超6000人次参与合唱。合唱团首次参赛,便获得了市赛金奖第一名,此后在中国国际合唱节、福建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福州市小茉莉合唱节等各级赛事中,斩获金奖15项、银奖6项,成为全省美育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日前,《“合”聚力量 “唱”响竹音——福州第十一中学竹音合唱团成长记》入选新时代学校百优温暖集体建设案例,竹音合唱团志愿服务队荣获“福州市最佳文艺志愿服务组织(团体)”称号,竹音合唱团团支部被授予福州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的教学品质,美育底蕴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品位。”在徐珍颖看来,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审美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音乐与思政融合,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徐珍颖精心构建红色歌单,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歌曲。团员们用《从七月开始》重温建党百年峥嵘岁月,厚植爱国爱乡情怀;用《最美的样子》唱出青春誓言,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变得阳光开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还明确了人生方向,在艺术道路上实现梦想。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的魏忠杰感慨:“珍颖老师挖掘了我的音乐潜力,点燃了我的梦想。”高二的俞咏成从音乐“小白”成长为艺术新星,担任全市中小学新年合唱音乐会的主持人,一展风采。
近年来,福州十一中秉持“至美教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学校通过开设合唱、管乐、舞蹈等校本课程,举办“班班有歌声”“班班有朗诵”活动、校园十佳歌手等比赛,开展校园科艺周、月光草坪音乐会、“至美之声”音乐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汲取思政养分,让音乐思政深入人心,实现心灵的滋养与成长。
思政+科技:以智启新创未来
“如果DeepSeek能自主思考,我们如何在科技浪潮中破浪前行?”“《哪吒2》热映是国漫崛起的标志,我们应该学习哪吒的哪些精神?”新学期伊始,福州十一中党委书记刘燕带领学生走进市科技馆,围绕“以创新与担当 共绘强国未来”这一主题,结合《哪吒2》和DeepSeek等社会热点,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思政第一课”。
“这堂课让我对科技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觉得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今天我意识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国漫的发展,其实都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福州十一中高二学生姜惟宁说。
“科技馆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伟力的重要宣教载体。”徐珍颖介绍,福州十一中毗邻市科技馆,通过校馆共建协议,将市科技馆打造成“家门口的思政课堂”,定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以思政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实践深化思政教育。
作为福州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该校勇担培养时代科创人才、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责任,为青年学子搭建科创平台。学校配备一流实验设备,为学生打造“能互动、可动手”的实践环境;增开“惟实”科创班,选拔科技潜力股学生,培养创新人才;组建3D创客社团,举办科技文化艺术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思政+科技”育人体系的滋养下,学生们在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基于“体验学习圈”的高中地理研学设计与实践》获省一等奖;在第四十届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家校社协同:画好育人同心圆
“我志愿传承红色基因……”在林则徐塑像前,党员教师和青年团员的誓言铿锵有力。3月5日,福州十一中校长庄阳彬带领师生、家委代表在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开展校长思政第一课主题活动,激励学子们厚植家国情怀。
徐珍颖告诉记者,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是“倾情育·连心桥”家校社网育人共同体的实践基地,学校致力于挖掘福州地域文化,组织师生参与追寻三坊七巷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是福州十一中探索家校社网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早在2021年,福州十一中就牵头,联合一附小、华侨小学、花园小学以及片区内的街道社区、学生家庭和社会组织,组成全市首个“倾情育·连心桥”家校社网育人共同体。4年来,共同体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心肺复苏和火灾逃生技能培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传授优秀传统技艺;开通心理健康辅导热线并创设家长学校系列沙龙,与家长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与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辟大中小幼思政德育的“育人基地”……一系列创新实践为福州中小学推进“教联体”建设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刘燕表示,未来,学校将积极构建“行见八闽 行见福州”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推动全社会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平台同向汇聚,形成校地联动、资源互融、育人共促的“大思政课”教育新生态。(记者 傅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