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美好生活进发——闽侯县文明城市创建探访》
走进闽侯县,一场文明的征程正蓬勃展开。街头巷尾,整洁的道路与鲜艳的花草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明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是城市中最亮丽的风景,他们用热情与爱心传递着文明的力量。商场里,顾客们自觉排队,商家诚信经营;学校中,孩子们文明有礼,学习氛围浓厚。闽侯县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进发,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文明的滋养中享受幸福与快乐。
创建文明城市,对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徜徉在闽侯县的大街小巷,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富有文化气息的街头巷尾、秩序井然的往来车流……点点滴滴的变化都会告诉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提升了市容市貌和百姓精神面貌,还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文明花开,满城芬芳。一路走来,闽侯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从群众关切入手,把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市民生活,向着美好生活进发,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2025年,闽侯县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闽侯滨江社区长者食堂内,工作人员为社区老人过生日。记者 林双伟 摄
以民为本 传递城市温度
创建文明城市为百姓带来的幸福,首先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如今的闽侯,环境更美了、道路更整洁了、老百姓的精气神更足了,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说起文明城市创建以来闽侯的变化,市民林莹深有感触地说。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闽侯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绿化景观、交通路网、教育医疗等项目建设,为百姓提供更多高品质生活新空间。
路更畅了。白龙洲大桥建成通车,与福州地铁2号线、5号线无缝对接;东台大道延伸段、溪下中路(二期)等一批路网项目建成通车;滨江大道、入城路、首邑大道等主干道实施“白改黑”提升改造,方便群众出行。
街更净了。闽侯实行中心大县城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机制,引进智慧环卫平台,推行专业化、无缝化、全覆盖的环卫保洁服务。
景更美了。闽侯深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污水不入河”等工作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城更宜居了。闽侯实施新(改)扩建教育项目36个,优质校提升工程10个,全县新增学位4590个;强化医共体建设,创新实施“乡开单、县拍片”“乡抽血、县检验”,实现乡级标准付费、县级品质服务;全面推广40项“六助一护”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兜底保障全覆盖;世纪芳洲、三福小区、福龙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以德润城 弘扬文明风度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亮丽整洁的街道、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融汇成闽侯的文明“底色”。与城市环境的改善一样,群众对整个社会精气神的提升感受明显。
在闽侯,一个个身边好人树起文明风尚道德标杆,诠释生生不息的美德善行,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凡人善举汇聚前行力量。
20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亲,带着父亲打工,又带父出嫁的孝女黄思林;坚守大山40多年,为村民诊病解忧的村医潘福惠;近20年献血200次,为素不相识的人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张伟;主动化身志愿者,热心调解邻里矛盾的福龙社区居民黄见华……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以嘉言懿行诠释这座城市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截至目前,闽侯县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评福建省道德模范、6人获评福州市道德模范,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7人荣登“福建好人榜”。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越来越多的市民接过崇德向善的接力棒,化成一股股正能量,温暖着社会,影响着身边人。据统计,闽侯县已成立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793支,实名注册志愿者17.5万人;通过“志愿闽侯”云平台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8万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超过31万人次。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力量,近年来,闽侯县不断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阵地网络,建成8个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馆和一批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开展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家庭教育指导等主题实践活动560多场次。
以文化人 夯实精神厚度
以文化人,用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文明的沃土,是闽侯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由徐家村百年古厝打造而成的十三厝当代艺术馆开馆以来,举办了多个高品质艺术展,不仅吸引了一批批热爱艺术的游客前来观展,也让附近的村民和学校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熏陶。近日,十三厝当代艺术馆获评“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基层文化空间)。
可口的“文化大餐”,不只艺术展。在闽都民俗园,感受底蕴深厚的福州地方风土人情;走进闽侯博物馆,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等光影技术,欣赏文物之美,在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扎染、花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近年来,闽侯县充分挖掘民俗、非遗等特色资源,依托崇贤馆、民俗园等实践阵地,把乡土特色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及服务供给投入,先后建成工艺品城市展厅、肉燕博物馆、线面文化馆等场馆;广泛开展“了不起的匠人”、闽剧小戏下基层、“首邑艺苑·周周有戏”等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入实施“书香闽侯”建设,打造“小人书里故事多”等阅读品牌,试点列入小学校本课程。
好的习惯还需要长效机制进行巩固。闽侯县结合实际出台《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暂行办法》,将“小团队、细网格”社会治理网格员纳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对志愿者、民间志愿服务队、网格员等评定等级,并按照等级给予奖励。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闽侯县人大出台《关于动员全县人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共建共享。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大意义不是‘得牌’,而是让老百姓得利;不是让城市‘受奖’,而是让老百姓受惠。”闽侯县相关领导表示,通过协调推进城市的“硬件与软件”“面子与里子”同步发展,切实解决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地不净、不畅、不绿、不美、不宁的突出问题。
一个繁荣、和谐、美丽、宜居的现代化精致闽侯,正铺展出日新月异的幸福画卷。(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胡素雅 苏枫 李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