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有媒体日前报道,某县包括县委、县政府在内,38家机关事业单位拆除了单位的围墙,向群众开放院内的绿色空间。还有,就是公共车位免费停车等,都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网红城市荣昌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34.5万人,同比增长168.2%;实现零售额20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有一条措施就是免费停车,只要不影响交通秩序,马路就是停车场,一切以方便为出发点。还有就是开放政府机关食堂,五一假期共吸引6.7万游客光顾,大米吃了8040斤,猪肉、鸭肉、鹅肉等各种肉类用了2万余斤。
说实话,像这样的做法,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看起来容易学,实质上不容易。
因为,在不少地方,机关单位大院是难以进去的。进门要登记,进门要安检,进门要刷脸,基本上已经成为常态。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安全防范,其中还有没有其它深意,恐怕都是心知肚明。至少说明了一点,普通老百姓想进机关大院,是相当难的。
当年,某地一市民借用某机关卫生间被工作人员拒绝:这是行政大楼就不让你进!引发舆论哗然。
特别是公共车位免费停车的政策,不少城市是学不会,也不想学。有一年,某城市因为公共车位停车收费,导致群众强烈不满,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吐槽。
至今,仍然有不少城市都是采取公共车位停车收费的政策,只要能划车位的地方都在收费,马路上收、人行道上也收,白天收、晚上也收。
有的市民吃个早餐只要几块钱,结果路边短暂停车就花掉几块钱。有的夜晚回家了,或者走亲戚家,想着在小区边上的马路停车过个夜,也要被收费。
诚然,当初有的城市之所以对公共车位停车收费,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停车难,基于市场调节的手段,防止一些车辆长期占用公共车位。
只不过,有些事情在一些城市做着做着就变味了。一方面是停车难并没有得到缓解,人们出行仍然在重点区域难以找到停车位。一方面是停车并不困难的地域,也往往划上了停车位收费。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们不得不多掏停车费,住在小区要交停车费,出门还要交停车费,生活成本大涨。
我今天不想去谈这个公共车位该不该收停车费,只是想谈谈收停车费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是为了缓解停车难?还是为了创收?不妨做一些评估和调查,看看最终效果是什么?
至少,停车难是可以通过增划停车位、调剂多方车位资源、控制主要区域停车等措施来进行的,并非简单收费可以解决。
其实,有位小县城的官员说得好,真正把账算下来,城市公共车位也收不到多少费,要养那么多收费员,还要支付公司管理费用,甚至可能养不少闲人,就更看不到什么钱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免费,让群众充分得到实惠,城市得到活力,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从深层次来讲,这涉及到社会治理的理念与能力问题。比如是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停车事虽小,可群众有感啊,涉及面太广,每人一句话,都是很大的压力。不然,为什么关于城市停车费的舆论始终都会有?而拆围透绿体现的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能不能与群众保持相互的信任?
再比如有没有“市”的概念,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关键要有活力、有生气,人来得多了,车来得多了,城市就有希望,发展就有希望,消费就有希望。现在有的城市不断争相“抢”人,这说明什么?有了人,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