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怀帝景耀六年或炎兴元年),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的第二年,曹魏数十万大军出征西南,打响了灭亡蜀汉的最后一战。
图-魏灭蜀1
曹魏大将军司马昭在战前做了精心准备,邓艾率三万大军直奔沓中,诸葛绪领三万大军直扑桥头,对姜维形成合围之势。钟会则率领魏军主力自斜谷、骆谷向汉中挺进,直取蜀汉的都城成都。
曹魏众将分工明确,三路齐头并进,势在一举歼灭蜀汉,平定益州。姜维躲入沓中也仅一年多的安宁,就被曹魏大军无情粉碎。
图-益州
自姜维得到了领军权之后,改变了魏延提出的“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构想,本想从汉中放开一个缺口,诱敌深入,进行包围歼灭战。但这一战略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战事刚刚展开便陷入被动。
图-剑门关的位置
在曹魏两路大军的进攻面前,姜维无心恋战,边打边撤,经阴平回到剑阁,列营守险,以拒钟会。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在剑阁与蜀军苦战月余,始终无法再前进半步。在此期间,钟会还因为士兵伤亡惨重,军粮、器械补给困难等,萌生过退兵的打算。
图-魏灭蜀2
“剑阁”是蜀军的重要防线,也是曹魏此次出兵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无法攻克的障碍。那么剑阁在哪,有什么的特点,能够将十余万曹魏精锐挡住呢?
蜀地北端有一座“梁山”,因山势险峻,峭壁绝立,其势如剑,故名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峰峦起伏,垂耸入云,犹如城垛。大、小剑山之间的断隔垂直陡峭,两崖相对,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两山皆为陡峭绝壁,异常险峻,中有“阁道”延伸至蜀中,故名“剑阁”。阁道相当于栈道,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凿洞,插入粗木杆,上铺木板供人行走的道路。剑阁就是贯穿大、小剑山山谷,挂在垂直绝壁上与蜀地相连的狭窄通道。
古代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金牛道,与剑门关内的阁道相连,直通入蜀。
三国时,诸葛亮在剑山之间的断隔中修筑关隘,剑门关成为事实上的关卡。
站在关内仰望,剑山的陡峭绝壁直入云霄,其险峻程度令人胆寒。关内有一条溪流,名曰“大剑溪”,剑阁有山有水。
剑阁谷地除了剑门关外,另有大吊崖、小吊崖等多处关口,各关口下仅有一条狭窄的弯曲小径,皆为居高临下的斜道,最大倾斜度将近70°。站于关口向下俯视都感头晕目眩,想要攻克此关极为困难。剑阁关占据优势地形,难怪钟会十万大军久攻不下。
图-梓潼
自剑阁至梓潼一线,两百多里崎岖山路,地势逐渐降低。从梓潼到成都平原,基本上是一马平川。
汉中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六,剑阁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九矣。从古至今,剑门关为“锁钥全川”的蜀地北门。
姜维在听说曹魏主力南下后,倾尽全力率部冲出包围圈,赶至剑阁御敌。不过,即使姜维据守剑阁,顶住曹魏大军的进攻,仍没有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
图-绵阳
邓艾进至阴平,向司马昭进言:“敌已摧折,宜遂乘之。若从阴平趋涪(今四川绵阳),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若剑阁守军救涪,则钟会方轨而进;若剑阁守军不救,则守涪之兵必寡矣。”
邓艾遂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先登至江油,进击诸葛瞻于涪。诸葛瞻瞻兵败,退住绵竹,复击破之。
刘禅震惊,自缚出降。曹魏平定蜀地。
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
剑阁虽险,毕竟曹魏钟会入之,北魏邢峦入之,西魏尉迟迥曾入之,五代郭崇韬郭崇韬入之,北宋王全斌入之。
上一篇:现在橙光游戏怎么都要付钱了?
下一篇:仙女湖王母为什么对女儿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