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又一次冲上了热搜,这次并非她本人,而是妹妹朱佳荟保送上浙大一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关于2025年优秀运动员本科保送拟推荐名单》,朱佳荟通过排球项目被保送至浙大。通过体育特招上大学行之有年,为何到了朱婷妹妹处就受到质疑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水平不符和观感不佳。按照浙大的流程来看,以排球特长生招入朱佳荟并没有任何不妥,因为浙大对排球、篮球、足球三大球的特招要求是“无需成绩,只需要有运动健将证书”。朱佳荟在24年全国锦标赛代表河南参赛,从而获得了“运动健将”称号。
一边是只需要有“运动健将”称号的浙大,一边是已经拿到了“运动健将”称号的朱佳荟,所有的手续都是合理合规的。在合规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引来如此多的纷争呢?部分球迷欲把原因无限放大到朱婷身上,其实最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朱佳荟的排球水平。
虽然朱佳荟拥有“排球运动健将”称号,但她只代表河南参加过全国锦标赛,且只在和对阵弱旅江西队时替补上场,结果打出了一个发球失误便再也没有任何登场机会。也正是靠着这短短几秒钟的登场和这一个发球失误,朱佳荟拿到了“运动健将”称号,对于河南方面的解释是“她可能是适合培养的运动员,也可能是主力队员都已经获得运动健将了。”
按照体育总局对“运动健将”评选办法的规定,只要球员有过上场纪录,哪怕只是一秒,就可以参与评选,且每届锦标赛都会依据该届比赛的成绩分配给每个运动队一定的评选名额,这其实也就是河南方面所言的“既然有名额,她就有拿名额的资格,也有可能是主力队员都已经获得运动健将了。”
如果说朱佳荟一直跟随河南女排训练或东征西战,即便是替补运动员,就算是登场几秒乃至发球失误,相信大家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可是朱佳荟参加锦标赛属于“空降”性质,前几年的冠军赛、联赛和锦标赛,都没有朱佳荟的名字,而在河南青年队的各项参赛名单里也没有朱佳荟。当时,排球圈就已经出现了“朱佳荟混健将,要保送大学”的说法。
其实,朱佳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通过“混健将上大学”模式来博取好前程的例子还有很多,排球圈很多“排二代”也有类似情况,之所以只有朱佳荟被质疑,还是因为她顶着“朱婷妹妹”的名号。从法律面上来看合理合规,但就观感而言肯定会让普通人感到不舒服,有种“朱佳荟享受了朱婷带来的特权”的观感。
上一篇:成语接龙随心所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