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第26个世界计量日。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办、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承办的世界计量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广州白云国际会堂举行。民生计量活动同步在广州市白云区开展,现场不仅设置了主题展区,还有互动游戏、看展打卡、现场公益检测等活动环节,加深普通公众的认识,让“精准计量”从专业术语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活动当天,发布了8项新建国家计量基准,同时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计量发展合作平台。
多款“硬核”展品亮出我国计量“家底”
今年是《米制公约》签署150周年、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是对计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定位和贡献的总结提炼。
主场活动现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亮相。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主场活动现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多旋翼、复合翼飞行汽车,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仿人机器人等“硬核”展品吸引了大家围观。计量作为一门贯穿人类历史的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从原来的度量衡和时间计量,已经发展到现代的十大计量,包括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等领域。
就拿现场展示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来说,计量手段覆盖了从部件级测试到整机适航认证的全流程,结合实验室环境模拟、实际飞行验证及第三方独立审核,确保其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亿航智能通过引入精密测量设备、搭建数字化计量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测量数据闭环管控,为产品提供可溯源的计量保障。目前,这款产品已在全球完成超过66000架次安全飞行,可以应用在载人交通、空中游览、空中物流、医疗应急响应等场景。
8项新建国家计量基准装置现场发布
从2024年“5·20世界计量日”至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求,批准新建8项国家计量基准装置,填补多个领域最高测量能力空白。
在航空航天领域,真空副基准装置可精准测量比大气压小9个数量级的气压,为载人航天器密封测试、引力波探测器研发提供基础保障;在深空探测领域,“微波亮温度基准装置”以千分之三的误差捕捉微弱辐射信号,助力卫星精准探测星球表面成分与地质活动,支撑行星科学研究。
在集成电路领域,量子化霍尔电阻副基准通过量子效应复现电阻量值,用于高精密电阻的标定、考核和筛选,为国产化仪器指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在芯片制造领域,“二维线纹基准装置”解决亚微米、纳米级光刻机母版二维线纹“测不准”难题,为芯片制造等高精度加工提供量值溯源保障。
“端度基准装置”填补国内(0.1~1000)毫米一等量块的测量空白,可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飞行器等机械制造中核心零部件尺寸的精确测量,确保零部件组装成产品严丝合缝,有效保障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实施计量强基工程,开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计量数字化转型攻关等行动,不断完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保障能力。随着计量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藏在计量表里的“数字密码”将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
26项科技成果获得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活动当天,粤港澳大湾区计量发展合作平台启动,《鸿联万物,度量古今——开源生态赋能计量数字化转型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倡议》发布,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举行科技进步奖颁奖仪式。
共26项科技成果获得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涵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类别。其中,基础研究类评出一等奖5项、三等奖1项;应用研究类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
值得关注的是,获奖项目集中展现了我国计量测试领域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赋能能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多项成果引领创新高度,突破技术瓶颈。
在应用研究类领域,多项成果护航战略安全、守护民生福祉。比如,中国计量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大口径高压天然气流量计量关键技术及应用”,研发出大口径超声和涡轮流量计并成功应用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高压长输管线;吉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机热耦合材料力学多参量原位测试技术与仪器”,提供了研究材料变形行为新方法,支撑航空航天、能源领域等材料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大连理工大学等完成的“生化微传感器与即时检测系统”,广泛应用于医院和环保机构,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美丽中国发展。
仿人机器人展品吸引关注。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公众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计量的认识
为加深民众对用电、用水、用气等各行各业计量的认知及理解,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联合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白云区凯德广场开展了民生计量活动。
活动现场设置了“计量历史科普”“计量支撑产业发展”“民生计量宣传”“计量惠民检测”四个展区,还设置了互动游戏、看展打卡、现场公益检测等活动环节,让广大市民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对计量知识的认识。
深受市民欢迎的有眼镜检测护理服务站、手机当砝码体验区、免费健康检测服务站、探秘水表计量、加油机安全科普、电子秤防作弊科普、电动汽车充电桩计量讲解等。
在供电局展区中,工作人员向市民展示电表防护“三道锁”:出厂封印、检定封印和安装封印。“这就像给电表上了三重保险,确保每一度电都算得明明白白。”工作人员解释道。
依托南网在线APP的“居民用电日历”功能,广州供电局将精准计量数据转化为可视化、个性化的用电服务,让市民对每一度电都“心中有数”。现场参加活动的市民李女士说:“以前总担心电费突然上涨,现在每天打开APP,就能看到前一天的用电情况,还能和邻居对比用电量,特别方便。”她笑着说,邻居们现在经常在小区群里“晒”用电日历,互相请教省电小技巧。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牵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