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大国的选择永远没有投降这一选项,要么生存下去,要么灭亡。很多人或许对这一观念感到疑惑,毕竟战争的胜败往往是早已注定的,任何国家或领导人都可以选择投降。那么,为什么大国在面临困境时不能投降呢?
对于小国来说,投降可能意味着耻辱,意味着会被施加压力和轻视,但对大国来说,投降的后果远远不止于此。那么,一旦大国选择投降,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答案只有一个——灭亡。为了理解这个道理,我们不妨通过苏联的历史来看一看。通过苏联解体后的变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大国根本没有投降的选择。
1991年,曾经是全球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的苏联宣布解体,分裂为15个独立的国家。尽管如此,俄罗斯作为其中的继承者,仍保留了苏联许多的资源和优势,快速崛起成为新兴强国。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量产业和资源,依然在全球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苏联解体,叶利钦成为了俄罗斯的首任总统。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全球的决定——迎合美国。叶利钦决定向美国敞开俄罗斯的所有资源,表现出对美国极大的诚意。这一举动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愿意取悦美国,甚至不惜将自己宝贵的资源拱手相让。虽然在那个时期,美国无疑占据着世界强国的地位,但叶利钦显然低估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的独立性和实力。过度迎合美国,实际上就像是让狼进入了自己的家。尽管如此,叶利钦依旧没有警觉,继续盲目地迎合美国,相信只要一味讨好,终究会换来回报。
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美国并没有给予俄罗斯任何实际的帮助。叶利钦甚至提出加入北约的建议,却遭到美国冷淡的拒绝。这个拒绝并没有让叶利钦放弃,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地讨好美国,似乎认为只要美国心情好,俄罗斯就能被接纳。但美国不仅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回报,反而把俄罗斯视作一个软弱的笑柄。叶利钦的政策让俄罗斯在国际上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国家的光辉逐渐消退。
1999年,叶利钦因民众压力下台,普京继任总统。虽然普京上任时并没有现在的威严,但他依然深受叶利钦政策的影响,试图继续迎合美国。他在多个领域做出妥协,甚至允许美国在中亚扩展势力。然而,这一切最终并未改变美国的态度,俄罗斯依旧没有从中获得实际的好处。普京逐渐意识到,美国从未打算真正帮助俄罗斯。
直到2008年,普京终于觉醒,意识到美国并不把俄罗斯当作合作伙伴。在这一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冲突,而背后是美国对格鲁吉亚的支持。这一事件成为了俄美关系的转折点,普京深刻感受到,俄罗斯的软弱和讨好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反而让俄罗斯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从那时起,俄罗斯决定不再忍气吞声,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然而,在梅德韦杰夫执政期间,俄罗斯再次尝试表现出对美国的友好,但这一策略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回报。2012年,普京重新担任总统,并决定不再迎合美国。这个时候,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俄罗斯选择独立,而不是继续屈服于美国。
2014年,乌克兰爆发内乱,俄罗斯的介入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也引发了与美国的进一步冲突。普京终于认识到,美国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俄罗斯的实力,并试图将其排除在世界大国的行列之外。美国的行动从未真正考虑与俄罗斯的合作,反而通过操控乌克兰局势,制造地区动荡,以此打压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为什么美国始终不能接纳俄罗斯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对美国来说,接纳俄罗斯意味着它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者,甚至可能取代美国的位置。美国无法容忍这种潜在的威胁,因此采取了削弱俄罗斯、打压俄罗斯的策略,甚至希望将俄罗斯彻底排除在世界舞台之外。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大国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对于大国来说,投降几乎等同于自我灭亡。俄罗斯的经历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从曾经的苏联强盛到今日的俄罗斯崛起,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大国的选择只有两种:生存,或者灭亡。
因此,大国之所以不能选择投降,并非因为它们无法做到,而是因为投降意味着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选择投降的结果往往是死亡,而非生存。对于曾经强大的国家来说,它们宁愿全力争取生存的机会,也绝不会甘心屈服于他国,因为一旦屈服,它们所面临的将是彻底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