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今的上海已经是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都市之一,但在中国古代,上海并未享有如此显赫的地位。与西安、洛阳、北京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相比,上海的前身——松江府,直到元朝才因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而开始崭露头角。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上海位于长江口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在《南京条约》的签订后,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
谈到上海的本土历史人物,除了黄道婆这一代表性人物外,还有许多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内阁首辅徐阶、抗清英雄夏完淳等人物,都为上海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光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如今的两个重要地标,都源自历史人物的名字。徐家汇这一地名便源自伟大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徐光启,而陆家嘴这一地名则源自文学家陆深。陆深被誉为古代上海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曾被嘉靖帝称为“先代名臣”,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陆深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位于当时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也就是今天的陆家嘴一带。他的祖辈世居松江府华亭县,即现今上海松江区的地域。陆深的曾祖父陆德衡因入赘至浦东的章家,从而使得浦东的陆氏一脉得以延续。据地方志记载,陆深自幼聪慧,他少年时期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结下深厚友谊。
陆深的仕途起点极为显赫,弘治十四年(1501年),他在应天府乡试中一举考中状元,也就是所谓的“解元”。四年后,年仅二十多岁的陆深便考中了进士,并且名列二甲第一,随即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编修。然而,正是在陆深步入仕途的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场重要政治事件——年仅三十六岁的明孝宗朱佑樘去世,太子朱厚照继位成为明武宗。
朱厚照虽然年幼登基,却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不懂政务的“顽童”皇帝,他将治国大权交给了自己信任的宦官刘瑾。刘瑾的专权举动,引起了朝廷内许多官员的不满,尤其是翰林院。由于陆深与刘瑾在政见上发生了严重冲突,刘瑾将其外派到南京担任职务,希望借此避免冲突。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因严重腐败被处死,陆深才得以恢复原职。
恢复职位后的陆深步步高升,他先后担任了国子司业、祭酒,并且曾被任命为经筵讲官,为明武宗讲解经史。在国子监工作期间,陆深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生,其中夏言后来更是成为了内阁首辅。尽管刘瑾去世,陆深的仕途仍未一帆风顺。与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桂萼发生意见冲突后,他被贬至福建延平府担任同知。
此后,陆深先后被任命为山西、浙江提学副使,并且出任四川左布政使。在四川,陆深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叛乱,因而受到了嘉靖帝的嘉奖。嘉靖十六年(1537年),陆深被召回京城,担任太常卿和侍读学士。两年后,嘉靖帝南巡至承天府,陆深陪同左右,并被任命为行在翰林院印。此外,嘉靖帝还亲自为陆深删去“侍读”官职称谓,并将其升任詹事府詹事。
嘉靖十九年(1540年),陆深辞去官职,回到故乡。他在黄浦江东岸修建楼阁,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专心从事书法、绘画、著述与藏书。陆深的书法作品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风格融合了唐代李邕和元代赵孟頫的特点,又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夏言曾称赞陆深的书法:“文裕书法妙逼钟、王,比之赵雪松更遒劲。”其中《瑞麦赋》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如今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文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陆深的著作:“虽篇章繁富,而根柢学问紧贴时理,注重典雅与简朴,风格稳重、守正。”他的《史通会要》是明代史学批评中的重要著作,它基于刘知几的《史通》并对历史学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总结。
此外,陆深的藏书也颇具盛名。他喜欢收藏各种经典书籍,编撰了《江东藏书目录》,藏书数量达到数万卷之多。陆深的藏书兴趣不止于他个人,甚至影响了陆家的几代人,成为家族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