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那条2号线,委实是条妙线。它不仅能将你从天河机场倏地送至汉口站,还能一站式“瞬移”你至莫奈花园——就藏在中山公园里。近来,世界花园大会的分会场在那儿启幕,标榜“阒静景妍”,听着便令人神往。
然而且慢,“阒静”?现如今,哪里的“阒静”是真个儿的清幽?莫忘了,方才落幕的五一长假,景区人潮汹涌的新闻犹在耳畔呢。这“阒静”背后,恐非那般云淡风轻。
先说说这中山公园。百年老园,氤氲着武汉人的集体回忆。自张之洞时代绵延至今,它亲历了这座城市的浮沉兴衰。此番借世界花园大会之势,华丽转身为“顶流花屿”,主打绣球。设想一下,欧陆风情园林中,绣球、毛地黄、三角梅竞相吐艳,再佐以匠心独运的桌椅,嗯,的确适宜拍照。
可疑窦也随之而来。官宣“阒静到匪夷所思”,可你若浏览小红书、朋友圈,映入眼帘的尽是“打卡攻略”、“避雷指南”。一边标榜人少,一边又卯足了劲儿地宣扬,这番操作,着实令人费解。
这背后,潜藏着一种隐微的“流量渴求”。城市需宣扬,公园需人气,然“阒静”往往只是个诱饵。好似垂钓,先抛出一个看似美轮美奂的远景,引你趋之若鹜。至于抵达后是否真个儿“阒静”,那便另当别论了。
换个角度,我们亦需体察到,这“阒静”的假象,亦折射出当下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高压的工作、紧凑的生活,让大家恨不得寻觅一处所在,稍作休憩,拍几帧美轮美奂的相片,发个朋友圈,佯装自身活得颇为考究。中山公园的花海,恰恰满足了这种诉求。
但老实讲,这种“考究”颇为脆弱。它构筑在“人少”的前提下,一旦人潮涌动,所谓的“莫奈花园”顷刻间便会沦为“市集”。你耗尽气力挤进去,发觉举目皆是自拍杆和塑料花,那种落差,可想而知。
更甚的是,这种“阒静景妍”的宣传,亦容易使人忽略中山公园本身的价值。它不仅是片花海,更是武汉的历史文化地标。公园里的每一株树木、每一块岩石,皆承载着故事。然如今,大家只顾着拍照打卡,又有几人会真正探寻它的往昔呢?
回到“阒静”这个命题。为何有些人觉着中山公园人少?或许是因为他们去的时间尚早,抑或避开了周末的客流高峰。但更关键的原因莫过于,他们对“阒静”的定义截然不同。对于那些习于景区人山人海的人而言,中山公园或许的确算得上“阒静”。
但对于那些渴求真正静谧的人而言,即便仅有寥寥数人,亦可能破坏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图景。
是以,日后若再目睹“阒静景妍”的宣传,不妨多一份审慎。莫被表面的旖旎迷惑,想想自身真正渴求的是什么。是考究的自拍,抑或内心的澄澈?是追逐潮流,抑或回归本真?
毕竟,真正的美,往往不在于人潮众寡,而在于你以何种心境去赏玩。或许,下次造访中山公园,放下手机,静静地走一走,你会发觉,它比朋友圈里的相片,更加动人心弦。这才是它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的真正缘由。
上一篇:我喜欢住青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