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聊城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日均3.5万人次的客流量,600多个品种的月季争奇斗艳,这个原本可能只是"季节性网红"的赏花景点,却凭借创新的运营思维成功破圈,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漫步在九州洼景区,最先感受到的是视觉与嗅觉的双重震撼。从娇艳欲滴的"绯扇"到清新淡雅的"月光女神",从热情似火的"红双喜"到神秘高贵的"黑美人",600多个品种的月季在这里竞相绽放。景区园林部总监魏昭群介绍,他们特别注重花期搭配,确保从5月到10月都能保持最佳观赏效果。这种专业化的花卉管理,让景区摆脱了传统赏花景点"昙花一现"的困境。
但真正让九州洼脱颖而出的,是其开创的"赏花+"创新模式。在传统观念里,赏花就是走走看看拍拍照,而这里却把简单的赏花活动升级为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参与月季扦插、学习插花艺术,甚至还能品尝到用月季花瓣特制的冰淇淋和花茶。这种多感官的体验设计,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大大提升了消费转化率。
景区董事长蒋勇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他们在规划时就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情侣游客有"浪漫线",沿途布置了心形花架和爱情主题景观;亲子家庭可以选择"科普线",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各种花卉,还能在互动区体验园艺乐趣;摄影爱好者则有专门的"最佳拍摄点",连手机支架的位置都帮你想好了。这种精细化运营思维,正是当下文旅项目最需要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九州洼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进行了有机融合。聊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景区巧妙地将月季品种与当地传说相结合,比如"胭脂泪"月季就取材于《聊斋》故事。这种文化赋能的做法,让简单的赏花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增强了景区的不可复制性。
夜游项目的开发则展现了景区的创新胆识。通过灯光艺术,白天绚丽的花海在夜晚化身为梦幻的星光世界,配合现场音乐演出,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游览体验。这种"白+黑"的运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场地利用率,更开辟了新的营收增长点。
从游客反馈来看,这种创新模式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陈女士的体验很有代表性:"本来以为就是来看看花,没想到能玩上一整天,每个环节都很有参与感。"当然,在客流高峰时段的拥挤问题也提醒景区需要进一步优化动线设计和服务细节。
九州洼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游客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看风景"转变为追求"深度体验"。传统景区如果还停留在"圈地收门票"的初级阶段,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反观九州洼,它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文化赋能等多维度发力,打造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旅IP。
这个案例也给其他景区带来启示:首先,要突破季节性限制,通过品种搭配和技术手段延长观赏期;其次,要注重体验设计,让游客从被动观赏变为主动参与;再次,要深挖文化内涵,提升项目的独特性和附加值;最后,要创新商业模式,开发多元化的营收渠道。
放眼全国,类似的创新实践正在各地开花结果。云南的"花海+民宿"、江苏的"赏花+非遗"、四川的"花卉+康养"等模式都在探索赏花经济的更多可能性。九州洼的经验表明,只要敢于创新、善于运营,传统的赏花旅游完全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文旅项目更需要注重社交属性、打卡价值和个性化体验。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月季+剧本杀"、"花海+沉浸式戏剧"等更新颖的玩法。但无论如何创新,核心还是要回归到游客的真实需求,提供有温度、有品质的文旅体验。
九州洼的故事还在继续。据悉,景区正在规划建设月季博物馆,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探索"云赏花"等数字化体验。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丰富景区的内涵,也让"赏花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文旅融合的时代,创新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