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每次提到巴基斯坦,国内网友总爱用“巴铁”这个词,仿佛两国人民之间有种天然的兄弟情谊。但最近五一假期,几位中国游客在伊斯兰堡和拉合尔的遭遇,却让这个浪漫化的称呼蒙上了一层阴影——刚下车就被当地小孩和商贩围堵,伸手要钱要礼物,甚至有人直接拽包翻口袋,嘴里还喊着:“中国人有钱,必须给!”
从“兄弟国家”到“行走的ATM”
话说回来,这种场景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就有旅行博主曝光过巴基斯坦部分旅游区的“乞讨产业链”——当地人专门蹲守中国游客,甚至形成了固定“蹲点”。一位在巴工作的中国工程师透露:“起初我们给点零钱或零食是出于善意,后来人越聚越多,不给就骂,甚至拦车不让走。”你懂的,当善意被当成义务,慷慨反而成了弱点。
对了突然想起,韩红曾在节目里说过:“中国人太要面子,出国总怕被说小气,结果反被当冤大头。”如今看来简直一针见血。在东南亚和非洲,类似现象也不少——埃及小贩对中国人抬价,泰国景点设“中国人高价通道”,但巴基斯坦的直接索要钱财,或许更让人心寒。
“中国式大方”为何被过度消费?
一般来说,这种局面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早期中国游客和援建者习惯性“施以小惠”,比如给工作人员塞点小费或礼物,时间长了就让当地人产生依赖;二是某些自媒体过度渲染“中巴友谊”,甚至传播“中国人在巴购物不用付钱”这种离谱谣言,导致部分巴基斯坦人误以为中国人就该无条件“援助”他们。
举个例子,在拉合尔的巴德夏希清真寺门口,常有小孩用中文喊“哥哥给钱!”——这技能明显是专门练的。更离谱的是,有人会道德绑架:“你不帮我,就不是真朋友!”友谊如果靠勒索维持,那和收保护费有什么区别?
破解之道:友好≠当冤大头
或许有人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明确拒绝是基本权利。巴基斯坦政府近年已在部分旅游区增派警察巡逻,遇到骚扰可直接报警;其次,改变“出国必须撒钱”的心态。正如网友说的:“我们帮助巴基斯坦是情分,不是本分。”
突然想到在吉尔吉特遇到的一位背包客老李,他的做法很硬核——每次被围堵就掏出手机录像,用乌尔都语说:“我已联系大使馆,需要帮你们叫警察吗?”对方立马散开。你看,有时候亮出底线反而能赢得尊重。
媒体的责任:别把友谊浪漫化成“童话”
话说回来,部分自媒体也该反思。过度美化“跨国友情”的后果,就是让普通游客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真正的友谊应该像喝茶——中国人爱送茶叶,巴基斯坦人回赠芒果,有来有往才是常态。如果只剩单方面索取,那所谓的“巴铁”可能连塑料兄弟情都算不上。
记得在费萨拉巴德的集市上,有个卖地毯的老商人说的话挺有意思:“聪明的生意人不会宰客,因为客人会回来;只有蠢货才贪一次小便宜。”这话放在国家交往里,或许同样适用。
写在最后
在斯瓦特河谷徒步时,向导阿尤布曾指着雪山说:“山不会因为谁多付钱就变高,友谊也不会因为谁多给钱就变真。”或许,当我们不再用“撒钱”证明友好,对方也不再把中国人当ATM,那种松弛而平等的“巴铁”情谊,才真正值得期待。
,比单纯摆手更有效。对了,女性游客最好结伴出行,避免单独进入偏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