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正文字数丨 1555 字
预计阅读丨 4 分钟
翻开《我心归处是敦煌》,字里行间尽是樊锦诗等老一辈"莫高窟人" 在西北大漠的坚守。一颗心、一件事、一辈子,他们用赤子初心守护莫高窟,让我对"一生一事" 有了更深的思索。
"一生一事",是一种纯粹而坚定的人生选择。我们常常被各种诱惑和机会包围,容易在追逐不同目标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或裹足不前。樊锦诗却用一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真正认同并热爱的事情时,便有了为之奉献一生的动力。就像书中所说,"人生的幸福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他们在守护莫高窟的事业中找到了活着的理由,那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满足,是心灵深处的召唤。
历史长河中,不乏"一生一事" 的典范。徐霞客用三十四年的时间游历名山大川,对地理探索的热爱超越了一切艰难险阻;司马迁忍辱负重,耗尽毕生心血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自己的生命与历史的传承紧密相连。
什么是苦难?今天刚读完第六章——"风雨飘摇的日子",书页间渗透的苦涩令人窒息。那些不堪回首的往昔里,莫高窟人面对的不仅是大漠的狂沙与岁月的侵蚀,更有人心惶惶的政治风暴。那些精神凌虐比自然的残酷更令人战栗,当守护的信仰被污名化,当热爱的事业被妖魔化,当并肩的同志被迫害,他们面对的是人性深渊的考验。他们用智慧周旋、用身体阻挡、用沉默对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的油灯,照见的不仅是斑驳的壁画,更是一群人用生命捍卫信念的剪影。
莫高窟开窟和造像的历史,是一部贯通东西方文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谋求自由和强大的历史。敦煌在历史上有着战争的苦难背景,同时也有着宗教信仰的背景。越是在苦难的时候,越需要有信仰,也许这就是敦煌能够在苦难中孕育出如此灿烂文明的历史根源吧。
反观今天的自己,也曾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偶尔也会怀疑,偶尔也会动摇,偶尔也会难过。但当读到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的事迹,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坚定的力量。他们所面对的,是大漠的孤寂、风沙的侵蚀,是家庭的困顿、生活的拮据,是迷雾中的的重重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因为那是他们内心认定的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
先生说: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相信简单,傻傻坚持”,这份坚定与勇敢,正是今天最稀缺的精神。
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坚定选择自己真正认同的事业。也许在这条路上,会遇到挫折,会面临诱惑,但只要想起莫高窟人在壁画前专注的身影,想起他们用一生诠释的"一生一事" 的精神,就会充满力量。我相信,当我们将自己的心灵与所热爱的事情紧密相连时,就能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在面对困难时坦然无畏,在时光的流逝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为安全和可靠。
"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他们是莫高窟的守护者,更是"一生一事" 精神的传承者。愿我们都能听从心灵的召唤,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件"事",用一生的热爱与坚守,书写属于自己的专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