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对于促进消费、创造就业、提振经济以及推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自信、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发展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旅游产业,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当下,在日新月异的旅游发展变局中如何“破圈”,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如何“出彩”,抢得更多的蛋糕,乐平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
▲老北街美食节盛况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从北京故宫的涌动人流到西安夜市的光影璀璨,从武汉黄鹤楼的水天一色到南昌滕王阁的落霞孤鹜,从杭州武林商圈国潮风突起到景德镇陶博馆展览入选十大热搜……五天里,全国旅游出游人次与消费总额双双同比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亮眼的是,浙江永嘉县、山东费县、云南建水县等一批县域旅游目的地脱颖而出,昔日“十线”小县城成为今天的网红打卡地,以其“小而美”的特色地域文化受到海量游客追捧,成为今年旅游消费市场的新趣向,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客观地说,乐平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和不足都很突出,相比旅游发展较快的县市区,我们在旅游资源整合、文旅产业培育、配套设施完善、消费环境优化以及“大旅游”格局塑造等方面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破圈”“出彩”靠什么?
▲乐平菜
首先要明确不能“靠什么”。近期,一些地方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反面镜鉴。不能靠流量剧本。不少地方崇尚“流量为王”,用心良苦拍摄一些剧本、段子,有的在擦边、浮夸中推介旅游特色。殊不知,“流量”不等于“留量”,除个别作品得到好评外,大多数粗制滥造、重复无聊的短视频引得网友纷纷“找碴”,反而成了游客的“避坑指南”。不能靠短视噱头。一些地方剑走偏锋,以文化之名重复修建一些仿古建筑,或在自然景观上画蛇添足地加建一些玻璃栈道、网红打卡墙之类的设施,希望拉动旅游消费。但事与愿违的是,这些同质化泛滥的旅游项目往往开业即巅峰,挡不住几个月后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不能靠花样宠客。个别地方为拉动旅游消费,往往祭出“免费门票”“免费住宿”“免费用餐”等招数博得好感、招徕游客。且不说这些做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对景点、餐饮、旅馆、酒店等正常的经营秩序形成不小冲击,就以经济成本来衡量,也是得不偿失、难以持久的。
▲怪石林晨曲风光
那究竟要靠什么呢?笔者认为,要回归旅游的本质是什么、游客的预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说起。一言以蔽之,旅游的本质就是获得异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唤醒留存于内心深处的诗意,游客的预期就是安全、愉悦和放松。能让游客在放松的精神状态下,以愉悦的心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感受到除了苟且之外的几分诗意和雅趣,就是旅游的初心和原点。而这些,都有赖于完善的旅游市场监管、配套的旅游设施体系、科学的旅游发展理念。
▲怪石林帐篷节
基于此,乐平旅游“破圈”“出彩”可以从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三件事做起。一是在市场监管响应上下功夫,做到公平待客。游客外出旅游,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花钱,就怕黑店宰客、违约涨价、强买强卖、质次价高。碰到这些事,游客最先想到的救济渠道就是当地的旅游市场监管部门。预防这些事,更要靠这些部门建章立制、执法到位。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的执法响应机制,做到明码标价、公平交易,让游客安心旅游、放心消费、尽心体验。二是在配套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做到热情迎客。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无论少了哪一样,或哪一个环节存在短板,都会让游客体验大打折扣。这六个方面,乐平都有特色、有亮点,但缺乏一个整合度比较高的平台,外地游客难以在短时间获取直接而有效的信息,事前做攻略也往往无从下手。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制作发布一份富有乐平特色的旅游“宝藏地图”,六要素齐全、各环节齐备,让游客一图在手、全程无忧。三是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下功夫,做到口碑留客。紧紧抓住千年瓷都景德镇“网红”成“长红”的难得机遇,利用好景德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承接好景德镇旅游效益的辐射、延伸和转移,千方百计纳入景德镇旅游版图,接入景德镇旅游体系、融入景德镇旅游资源,将晨登洎阳楼、朝探洪岩洞、暮览怪石林、夕游古村落、夜逛老北街,听乐平赣剧、吃江西小炒、看水上戏台、品洪马文化、忆革命往事等乐平本地旅游资源融汇整合、穿插连缀起来,用极富特色的乐平特色地域文化,以“反向旅游”的理念打造一日体验游、二日深度游等经典线路,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营造出来的原始、纯粹和宁静,以初游满意度提高复游率,让游客在乐平真正旅有所得、游有所乐,以口碑赢得信任、树立品牌。
▲曹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