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汇哲、王然
全文约5504字,阅读约23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蔡忍冬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秦代一统江南,置会稽郡辖吴越地,郡治设于吴县;汉代初期分为吴兴、吴郡、会稽,会稽郡治迁山阴,史称三吴,今泛指苏锡常、杭嘉湖及绍兴等地。
明代始设浙江布政使司,至清改为浙江省。以钱塘江为界,浙东地势较高的宁绍温等地合称为“上八府”;浙西地势较低的杭嘉湖统称为“下三府”。
明代旅行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称:“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
防风传说流行于太湖流域及浙东部分地区,是远古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风氏,又名汪芒氏,是上古神话中的治水英雄。大禹诛杀防风立威,传下绍兴刑塘的地名,昭雪后在马山设防风祠,为越地祭祀防风之所。德清防风祠据传始建于西晋,五代吴越王钱镠立《修建风山灵德王庙碑记》,每年举行春秋两祭,吹古乐演社戏。德清禹越地名取自禹皇庙与越王庙的首字,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
秋祭防风壁画
相传春秋时期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最早见载于东汉山阴人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德清莫干山因此得名。绍兴人鲁迅写过《铸剑》并收录在《故事新编》。吴越争霸以勾践灭吴告终,德清蠡山的陶朱古井、西施画桥、翠岭马回、竹林云屋等,均典出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的故事,长兴为感念范蠡筑塘养鱼,建有蠡公庙与蠡塘桥。
漫步古越城中石桥栉比,八字桥、广宁桥皆雄伟坚挺,构件造型可在湖州东苕溪沿岸的宋元古桥中找到同类;题扇桥堍立当代书法家萧娴题碑“晋王右军题扇桥”,古今翰墨在此交相辉映。东晋琅琊王氏南渡,以书法名世的王羲之于永和四年(384)赴任吴兴郡守,公余常游山玩水,美食便条尊为《裹鲊帖》,三年后随带湖笔改任会稽内使与右将军。多年后王献之承父业任吴兴太守,继传《吴兴帖》《白鲊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绍兴古城
绍兴城东旧有玄真坊、回轩巷、大夫桥等胜迹,均与唐代婺州人张志和隐居越州东郭有关,陆羽等文人曾特地专程前去造访。张志和闻讯颜真卿来湖州担任刺史,便驾舟往来于苕霅拜谒唱和,自号“烟波钓徒”,写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菁山常照寺深受南宋皇家的隆恩,山阴名家陆游晚年曾应约亲撰《湖州常照院记》,赞曰:“游息临眺,燕休登览,莫不极思致区处之妙,而西岩尤为胜绝旷快之地。”
登题扇桥北望蕺山近在咫尺,记起徐青藤“几间东倒西歪屋”句,真是写尽绍兴临河民居架构的笔墨之美。徐渭在杭州玛瑙寺结识富家子弟潘生,经其介绍来双林严家相亲未果,后严氏女遭倭寇侵扰而罹难,徐渭闻讯作《严烈女传》,并愤然投笔从戎随浙闽军奔赴前线抗击倭寇。双林莫蓉旧有戏台联曰:“行行行行行行行;盛盛盛盛盛盛盛。”传为徐渭所撰,若按绍兴方言来念更能领会其意,上联是戏场热闹的锣鼓声,下联是戏场观众的欢笑声,仅用2字组合便把演剧现场的气氛渲染得有声有色。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位于绍兴城中心的轩亭口,是辛亥烈士秋瑾就义处。1906年,经嘉兴诸辅成推荐,秋瑾来南浔女校担任日语、理科与卫生课的教学,与校长徐自华成为挚友,在校学生吴惠秋是双林人,后为秋瑾的机要秘书。几个月后秋瑾被迫离开南浔,在上海与湖州志士陈其美、姚勇忱等相遇共商举义。姚勇忱随秋瑾到绍兴大通学堂任教,又与绍兴志士王金发相知。1907年,秋瑾遭清廷杀害,徐自华、姚勇忱等冒险将其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
永和四年砖砚
在讨袁“二次革命”失败之后,1915年,王金发与姚勇忱遭诱捕先后牺牲。鲁迅多次提及王金发当初放掉杀害秋瑾主谋章介眉的教训,告诫:“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声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可鉴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洞察力!
2010年5月,“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在湖州博物馆开展,观众随着布展的线路移步前行,近距离走入鲁迅的收藏世界。展出有钱玄同、沈尹默等湖籍朋友的书法,有绍籍后辈孙席珍签名赠书,还有鲁迅取汉画图案素材设计的书衣。鲁迅的蒙学是民间文化,在日本求学时就喜欢逛书摊,他对汉画的看法是:“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1908年,鲁迅离日归国,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结识在杭州的湖州人沈尹默、沈兼士、杨莘耜等,在共同反对顽固势力的“木瓜之役”中,鲁迅、夏丏尊、许寿裳、张宗祥等在杨莘耜的建议下进驻小营巷的湖州会馆以示抗议,被誉为开启新文化运动之先声。1912年,鲁迅与杨莘耜在北平教育部再度共事,分别住在绍兴会馆与吴兴会馆,彼此时常交换汉唐古物拓本,鲁迅的居住地因与琉璃厂近在咫尺,故成旧书店或“鬼市”的常客。
钱贵荪《鉴湖女侠》书影
从鲁迅早期的日记记录中可以看出,教育部的同事钱稻孙是交往最密切的湖州人,系鲍山病叟钱玄同的侄子,以翻译家名世也长于美术,鲁迅与钱稻孙既是酒友也是书友,还曾合作设计过徽章。钱玄同父亲钱振常曾任绍兴书院山长,钱玄同赴日留学前娶绍兴徐氏为妻,其子钱三强自幼在绍兴外婆家生活。1917年,时任《新青年》编辑的钱玄同,数次登门将周树人从抄碑的隐默中拉出。1918年,周树人署名“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此告别玩主生涯,“隐士”转“斗士”,以笔为枪所向披靡,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早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时期,鲁迅与沈尹默就是同事,后在北大,鲁迅又与沈氏三兄弟共事。期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由钱玄同、周树人、沈尹默等七位编委轮流执编,后来鲁迅与沈尹默同住上海。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执意约请沈尹默、沈兼士兄弟题签,从审美角度而言可谓相得益彰。1956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齐10卷本《鲁迅全集》,由沈尹默题写书名,新千年之初人文新版18卷全集亦沿用。
湖博鲁艺展
在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中,陈列有吴兴嘉业堂刻本《武梁祠画像考》。鲁迅与南浔藏书家刘承幹未曾谋面,1934年他收到许寿裳寄来的《嘉业堂丛书录》,便去上海的刘公馆买书,结果连着三次均未果。鲁迅先后托人辗转购入《月河所闻集》《松隐集》等二十多种嘉业堂刻本,他对刘承幹刻书的评价是:“有用书亦不多,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
鲁艺藏品
海上画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中,任伯年与赵之谦都是山阴人。安吉吴昌硕年轻时曾得到赵之谦的提携,其大写意花卉赋彩对吴家样产生过直接影响;任伯年以人物画见长,1883年吴昌硕在上海初次拜望任伯年,其后系亦师亦友的关系。任伯年先后为吴氏造像,最早的《芜清亭长像》今藏安吉博物馆,较著名的有《棕荫纳凉图》《寒酸尉像》等,任氏还指点吴生以篆籀、草书笔法入作画。
上世纪50年代初,绍兴教育家俞芳曾任湖郡女中副校长。1923年,鲁迅迁居北京砖塔胡同与同乡俞家为邻,俞芳回忆大先生妙趣横生,比如俞芳肖猪,俞藻肖牛,鲁迅便打趣称呼她们为“野猪”与“野牛”,而姐妹俩也不甘示弱回怼“野蛇”,因鲁迅生肖蛇。“野”字暗含活泼淘气之意,而孩子不服输的性情也是鲁迅所乐见的。
新文学家孙席珍也是绍兴人,1922年入北京大学并任《晨报副刊》校对,16岁就开始发表诗歌,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赞誉其为“诗孩”。其后,他参加过南昌起义,留学日本,归国后发起组织北方“左联”,小说获埃德加·斯诺的推介。1983年,时任浙江写作学会会长的孙席珍,应邀来湖州师专讲学鲁迅与写作,孙师在湖的杭大门生齐聚会场。同年,《湖州师范学报》刊登孙文《鲁迅与东欧文学》。
湖州学者蔡一平在中学与大学时代,于杭州幸获鲁系绍籍文人许钦文与孙席珍的亲炙,因受许老师的影响,他常去校内外的图书馆阅览鲁迅著作。1949年,蔡一平投稿上海《小朋友》杂志,受到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的鼓励,笔名“阿顺”就取自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人物。在浙江师范学院就读期间,蔡一平曾到嵊县参加土改工作,所作考据文《<怀旧>鲁迅的第一篇创作小说》,虽成文较早却发表较晚,收编《绍兴鲁迅研究专刊》。文友徐重庆,由研究鲁迅入门兼及现代文学掌故,与茅盾、孙席珍、赵景深等亦有交谊。
在绍兴步入鲁迅故居的黑漆台门,二进内堂陈列有湖籍画家赵延年捐赠的《鲁迅小说木刻插图》原稿,周家故宅因数易其主,经改造后别有洞天,好似硬邦邦的绍剧大班里平添几分苏昆的水磨腔,有泉石胜,无市井喧。百草园与近旁的会馆连通,转眼又是一番“云谷绍芬”的别样风景。
云谷绍芬
1956年,全国举行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活动,赵延年第一次专程来到绍兴,以周家黑漆台门为背景创作版画《离家》,自此长期潜心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插图工作。1961年,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费新我应苏州博物馆之约,作《鲁迅像》《鲁迅与青年》等,他不袭旧程式却自有笔墨,在寄望年轻人方面也是身体力行。
赵延年版画《离家》
南浔籍画家李以泰,1974年创作成名作《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以鲁迅在书房的坚毅身影而名世,先后在联合国及欧洲等地巡展。南浔籍画家庄弘醒从1977年开始,创作《鲁迅在南京》《鲁迅在北京》《鲁迅的童年》等连环画,他特地回南浔水乡采风,并有幸进入嘉业堂查询图像资料。湖州画家韦祖谋、张洗江等也画过鲁迅肖像。
绍兴这块地方镶嵌在江南很是独特,它同时孕育“黄钟大吕”的绍剧与“缠绵悱恻”的越剧。1956年,剧作家顾锡东调入浙江省文化厅工作,成功改编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58年后,顾锡东经常来湖州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并创作越剧现代戏。1964年,越剧《山花烂漫》参加浙江省现代戏汇演,顾锡东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的接见。湖州越剧界的前辈艺人邢竹琴、幼素娥、钱彩云、屠雪娟、裘爱宝等,都属于是绍兴越剧的种子在湖地开枝散叶的成果。
越剧《山花烂漫》
1978年,浙江昆剧团招收新学员,绍兴章金莱与湖州程伟兵均以戏二代的身份被录取,章习武生,程工老生,同为浙昆“秀字辈”传人。1986年,章金莱以“六小龄童”的艺名主演电视剧《西游记》一举成名,程伟兵也在剧中客串白花蛇精一角。2007年,六小龄童带队《吴承恩与西游记》剧组,来长兴拍摄“百姓送别吴承恩”的场景,还到博物馆观瞻归有光撰文吴承恩亲书《圣井铭并叙》碑。
藏家论砖甓云:“浙砖出两地,一湖州,一绍兴。湖州属建康之阳,天目为椅,南临钱江,右带苕溪,多吉壤佳穴,士族阀阅蔚然从之,故出砖最佳。”鲁迅珍视的一方“大同十一年”砖砚就得于越中,两地六朝砖有质地坚松之别,不过绍兴的“永和九年”晋砖因与王羲之《兰亭序》同寿,深得书画藏家青睐。
浙东山居,民习俭素聚豪气;浙西泽国,民尚奢侈性温润。绍兴采石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祖祖辈辈开山取石,采石工称为宕师傅,柯岩、吼山、东湖都是利用采石遗迹造就的奇景。宋元时期,浙东人来德清开采武康石,随之引入建桥工艺,孕育慷慨激昂的坚毅民气。
北宋山阴人杜绾著《云林石谱》,对湖州的武康石与弁山石均有详尽介绍。清代德清人徐承烈寓居绍兴西郭,遍察全境作实考撰就《越中杂识》,成为研究清代越中地区方志的重要参考资料。东西相望、文史辉映,堪称跨地域研学佳话。
前些年,笔者自上海购得清末《感症宝筏·卷一》钞本,翻阅细察原为“归安吴坤安撰,乌程邵先根评,越医何廉臣重订,男拯华、光华录”。据何氏绪言简述:苕南吴坤安荟萃前人群言,于清嘉庆初成《伤寒指掌》四卷,后经乌程邵先根评点,惜其书未曾刊行而湮灭。绍兴名医何廉臣偶遇钞本且高价得购,经其校勘补缺后易名《感症宝筏》,将秘本付梓公诸同好。越医以典籍宏富著称东南,何廉臣曾居苏沪多年由博而约,促进吴越两地医学交流,展现越医开放无私的精神与海纳百川的胸怀。
钞本《感症宝筏·卷一》
绍兴移民到荻塘沿岸谋生,初以大规模养鸭为主,继而替丝绸机户代耕。摇航船者也以绍兴人居多,在轮船尚未普及之前,快班船是城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湖商中的巨头如刘镛祖籍绍兴上虞,庞云鏳之父为绍兴师爷,民间有“无绍不成衙”之说。吴地人善织绸精于经商,丝绸染整业劳动强度大,均由绍帮来承担并垄断。上世纪20年代,绍兴人胡芝亭与湖州吴松岩、俞季九在塘栖先后合资创办祥纶、华纶丝厂。
旧时,湖州、南浔、双林、新市等古镇都设有绍兴会馆,南浔绍兴会馆的戏台联曰:“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绍兴的文学、戏曲、匠作、黄酒、梅干菜、臭豆腐、腌腊,也随着舟楫往来而融入沪苏嘉湖的运河流域。学者葛剑雄的父亲,由绍兴迁居南浔作银匠业,后举家至上海自制钻头谋生,再转入军用工厂成技术骨干。葛先生曾以绍兴为例,作《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研究课题,他认为“近代的文化传播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有全国性的影响,就不能待在一个比较小的地方,更不能局限在一个偏僻的书斋里”。
1983年4月15日,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一千六百三十周年大会在绍兴举行,湖州籍书画家沈迈士、费新我、诸乐三等都欣然书赠题贺作品。费新我临写《兰亭集序》;诸乐三行草:“看群贤毕至,喜四方少长咸集”;沈迈士书自题诗:“修禊兰亭传韵事,渊源遥溯永和年。承先启后论书史,新局宏开继昔贤。茂林修竹迹重新,曲水流觞思古情。逸少宏文炳千载,于今山水有清音。”此会成书法史之盛举,笔者欣藏大会合影长卷。
费新我《鹅池清趣》扇面
如今,长三角文化走亲活动成为交流新时尚。2015年,湖州的“文化走亲,越走越亲;文化走亲,常走常亲”活动在绍兴文化馆剧场开演;2017年,绍兴“越地湖城·情系一脉”活动在湖州大剧院举办。2022年,织里方志编委会组织赴绍兴开展寻访溇港活动。
湖州与绍兴的文化交流,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现代创新,共同塑造了一幅多元融合的江南文化图景。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沈竹青
编辑:马羚、金臻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齐佩
制作:小文
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