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恩施
口 茆成忠
朋友推介,在鄂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恩施。那里的山水仿佛是大自然绝美的画卷,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安徽人,我常有一种“黄山归来不看山”的自负,带着将信将疑的心态,我踏上了恩施之旅,去探寻它的神奇和美妙。
此次行程安排颇感欣慰,四日行程均下榻同一旅馆,免去了频繁搬移的劳顿。对于老年游客而言,既保留了旅行的舒适度,又为深度体验预留了充裕时间。
第一天:探幽大峡谷,邂逅云雾织就的奇幻诗篇。早晨出城的时候还是朗朗晴天,可一进入大峡谷,老天便给我们上演了一幕川剧变脸。正如当地人的幽默调侃:“这里的天气预报是一首朦胧诗,预报小雨就是“小心有雨”,预报大雨是“大概有雨”。
行走在峡谷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植物、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更是一部雄浑的史诗,记录着地球的沧桑巨变。一知不觉“一炷香”石柱来到了眼前,150米的身躯裹着千年风霜直刺云海,像土家族传说中天神遗落的定海神针,稳稳地矗立在天地之间。行至中途,突然下起大雨,长长悬空栈道挂起了长长的水帘,在峡谷间织成晶莹的帘幕,松涛与山风似在演奏一场即兴的交响曲。来到云龙地缝,仿佛跌入地球的褶皱。垂直的U型峡谷里,瀑布在岩石上溅起碎玉琼花。踩着青石板拾级而下,暗河古道上的苔痕,让人不禁遥想“川盐古道”上背盐客的足迹,那些被岁月磨亮的石板,或许还藏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故事。
从大峡谷归来的次日,我们从景阳码头登上了游船。随着土家幺妹的山歌响起,画舫缓缓划入清江,两岸青山如淡墨染就的屏风,在微风中轻舒慢展。行至水穷处,一座形似蝴蝶的绝壁映入眼帘:两翼岩石纹理如羽翅脉络,崖顶绿树如冠,整座山岩似要振翅掠过水面。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来游人的一片惊叹。听导游讲,这是土家版的 “梁祝”—— 古时恋人被土司拆散,化作蝴蝶守护清江,如今瀑声如泣,似在诉说未了的情衷。碧水悠悠,轻舟缓行,两岸青山相对出,倒映在澄澈的江面,美不胜收。不由地让人想起“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诗句,只是此处多了几分土家儿女的烟火温情。
第三天:漫步梭布垭石林,见识4亿多年前的海底秘密。入口处四块巨石拱成“石门”,进去后仿佛闯入巨人的积木世界:莲花寨的“莲花宝座”层层叠叠,像是被岁月精心堆砌的艺术;犀牛沟的“犀牛望月”翘首以盼,连肌理都透着憨态可掬。最妙的是磨子沟的“傩公傩婆”石,相传这对土家始祖化作石像,守着石林的千年秘密。阳光穿过石巷,在青苔覆盖的石壁上织出光斑,蕨类植物舒展着羽状叶片,偶尔有山雀掠过,啼声如碎玉落盘。登上观景台俯瞰,这天造地地设的石林尽收眼底,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第四天:穿梭古今,在土司城与女儿城触摸历史与烟火。上午阳光初照时,土司城的飞檐翘角像被镀了一层暖金。九进堂的青石板神道通向正殿,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依山而建,榫卯结构不用一钉,历经风雨仍稳稳立在山腰间。摆手堂前,鼓点咚咚,竹板清脆,阿哥阿妹的摆手舞跳得正欢。登上城墙眺望,清江如丝带飘向远方。城墙下的廪君祠里,巴人始祖廪君的雕像目光如炬,仿佛在守护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从土司城转身,女儿城已亮起红灯笼。石板路上,张关合渣的豆香混着腊肉香钻进鼻尖,油茶汤里的炒米滋滋作响,炕土豆在铁锅里翻出金黄的焦边。土家菜馆里,摔碗酒的脆响与山歌声此起彼伏,一碗苞谷酒下肚,醉的不是肠胃,而是那从石板缝里溢出来的烟火乡愁。
告别恩施时,我脑海里装满了恩施的山水与风光。大峡谷的一炷香擎起天地苍茫,清江的碧波倒映着蝴蝶崖的剪影,土司城的飞檐挂住千年月光,梭布垭的石林藏着海底的旧梦,女儿城的灯火暖着每一个过客的心房。这片被喀斯特地貌宠爱的土地,又用土家族的智慧与热情,酿成了一坛醇厚的美酒,浓郁芬芳。若你问我恩施之美何在?我想,美在山与水的映衬,美在古与今的交织,更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更多精彩文章: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