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遍布中华历史天地间的村庄,似乎自带“诗与远方”的独特气质,很多人不时回望,始终走不出心中的那个村庄。这份割舍不掉的乡情、乡愁、乡恋,凝结着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劳动智慧和生活美学。
旅居云南乡村,喝一杯烤茶,透亮的汤色氤氲着远古树林的气息;围坐一个火塘,跳动的火焰能解开都市人难解的心结;扎染一块白族布艺,自然流畅的色彩诉说着你与老祖宗的对话。一面土墙、一缕炊烟、一位老人,总会莫名牵动着人们心底的情愫。
01
成为一名新村民,带来或带走一段新故事
在普洱景迈山,“00后”姑娘小茶的故事正在改写古茶林的未来。这个从省城返乡的茶农女儿,把自家茶厂改成“茶旅实验室”。
凌晨五点,她带着游客钻进晨雾缭绕的茶园。指尖轻掐嫩芽,赤脚揉捻茶青,最后把亲手压制的茶饼装进竹篓再快递回家。这一刻,她总笑着说现在城里人比茶农更“懂茶”。
普洱景迈山 赵家琦 摄
更让人惊喜的是数字技术在山沟里的妙用。在建水团山村,扫扫老宅门楣上的二维码,就能看百年前工匠怎么雕花;巍山的琢木郎村把彝族刺绣花样做成手机壁纸,扫码就能下单定制。最绝的是怒江边的老姆登村,客栈老板用直播带火“达比亚舞”,现在村民表演时得控制人数——怕太多人挤进镜头。
图源:“普洱融媒”微信公众号
当城市焦虑如何“留住乡愁”,云南乡村给出了诗意答案:这里的改变从来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在火塘边添把新柴——既留着松木香,又飘着咖啡味。
就像腾冲和顺古镇那家“马帮咖啡馆”,百年前的马料槽养着多肉植物,柜台后的姑娘既能煮意大利浓缩,也会唱赶马调。或许这就是云南乡村的魔力:它不问你从哪里来,却总让你想带着点什么再回来。
02
乡村火塘边的经济学
沙溪古镇的清晨,马帮的铜铃声把石板路唤醒。75岁的白族阿爷握着黄铜钥匙,准时推开魁星阁的木门。“老房子和人一样,”他摸着斑驳的窗棂,“常走动才活络”。
转角处的马帮老宅里,开茶馆的小夫妻把老房子改成书吧。土陶罐里的普洱茶香,裹着书页间的油墨味。过路人不分南北,都能分到一碗琥珀色的温暖。
游客在沙溪古镇古戏台前游览观光 陈欣波 摄
当北上广的写字楼还在讨论“下沉市场”,云南的乡村早就玩出了新花样。剑川周城村的扎染坊中,村民段四姐正教游客“听布匹讲故事”。白棉布在板蓝根汁液里沉浮,拆开绳结的瞬间,蝴蝶泉的传说在布面舒展。“自己染的围巾,三倍价钱也值!”游客举着手机直播,段四姐的抖音号又涨了五百粉。这种把游客变“村民”的巧思,让云南每个乡村都能成为都市人的“第二故乡”。
丽江玉湖村的石头民宿藏着更妙的生意经。村民老和把祖屋改造成“雪山工作站”,上海来的设计师住着画图纸,杭州的程序员在院里写代码。“他们教我儿子用电脑,我教他们捡松茸。”老和掰着指头算账:今年光是帮客人寄火腿腊肉,就赚出了孙子的学费。这种“以房换技”的模式,让30多座老院子成了“人才驿站”。
玉湖村慕名来访的游客 余武龙 摄
“村播”也正在成为带动乡村产品销售、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拉动乡村文旅融合的新方式。红河金平的水果、苗族刺绣,文山麻栗坡的腊肉、深山茶叶……边境县上的许多村民用手机镜头打破地域壁垒,将当地的土特产卖向全国,让“乡货”变“香货”,将乡土情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乡村的账本,从来不止是数字。当马帮铃声混着键盘敲击声,当火塘映亮直播补光灯,云南正用最古老的方式,书写最新鲜的乡村振兴经济学。
图源:金平县融媒体中心 黄建 摄
03
乡村旅居的云南解法
数据显示,2023年选择在云南乡村旅居1个月以上的城市人同比增长62%,这片土地也正在书写着新的可能。
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阿者科村入选2024年全球“最佳旅游乡村”,其“林-村-田-水”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每年吸引超50万游客体验农耕文化。
与此同时,全省129个县因地制宜打造出6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4条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格局。
政策层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叠加云南“农文旅融合三年行动”,推动乡村旅游合作社增至2826家,带动4340个行政村人均收入超1.85万元。
未来的云南乡村旅居还将持续释放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能。
元阳梯田与哈尼山寨 刘建华 摄
但也正如近期云南省内一场关于乡村旅居的沙龙上,有从业者提出云南打造乡村旅居需要关注几个点:
一是在做旅居的同时,一定不要“村村都冒烟”,也就是同质化的复制,更多要在意人文的梳理和挖掘;二是一定要联动云南的物产风物,因为乡村离不开产业;三是联农带农,乡村振兴一定不是一个纯商业行为。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后,周边村寨民宿订单排到半年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口号。景迈山也可以推广“旅居者公约”:要求旅居者学习采茶制茶、参与森林防火巡逻,用“义务换住宿”。这种模式既保护文化遗产,又让游客从“过客”变“守护者”。数字技术也正在重构传统空间的体验维度,迪庆维西塔城“共享村居”计划:将闲置农宅改造成“乡村工作站”,吸引建筑师、艺术家以技术入股,既保留传统藏式碉楼形制,又植入现代生活系统。
“文化+”的焕发新生机。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的“菠萝旅居链”值得借鉴:春天认养菠萝地,夏天住菠萝主题民宿,秋冬吃菠萝宴、做菠萝酱。因地制宜打造以坚果、酸茶、菠萝为主导的农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将休闲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提升旅游体验感。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深度体验,以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德昂族民族文化,结合村内种植产业,丰富旅游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让游客引进来、留得住、有消费,让德昂古寨焕发新生机,绘就“诗与远方”的乡村旅居新画卷。
图源: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
“人才+”的智慧长动力。剑川县周城村去年培训的50名白族大妈,个个成了文旅多面手。她们上午教扎染,中午做农家菜,晚上直播卖手工艺品,人均年收入破8万元。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关键在人,乡村旅居的发展同样如此。持续完善新老村民共创模式,擅长设计的帮村民改造庭院,懂电商的助农带货,充分激发新村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有满满新意、无限创意,支撑乡村发展持续向新、长住常新。
图源:大理融媒
云南的乡村旅居发展,或许能给所有人一个启示:最好的未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老树发新芽,让每块土地都能温柔接住向往自由的心灵。
正如澜沧江畔那家没有招牌的民宿老板所说:“我们不需要和城市赛跑,只要保证火塘不灭、山歌不停、门闩永远为归人开着——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