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而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
5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题采访活动首站走进重庆,聚焦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特色亮点。在当天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40多名中外记者现场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生态保护等热点提问。
数据显示,重庆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2万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可以说,长江流经重庆有691公里,处处有生机、遍地好风景。
当天,中外记者关注的是重庆的哪些发展热点?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
关键词:GDP增长目标
《澳大利亚人报》记者是首个提问的外国记者,现场一连抛出两个问题:全年6%的GDP增长目标是否依然可行?在贸易战背景下,重庆的外贸目标能否实现?
“经济增长目标是坚定不移的。”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现场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根据今年以来的数据表现可见,重庆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陆续出炉的4月数据比1-3月的数据还要好很多。“这个形势是比较好的,今年实现目标是完全有信心的。”
关键词:外贸目标
在实现外贸目标上,站上开放前沿的重庆同样底气满满。
“重庆的外贸形势今年一直是稳中有增,而且态势是向好的。”重庆市商务委主任章勇武接过话题回答说,为助力企业出海揽订单、拓市场,重庆结合中新项目、渝港合作、“渝车出海”等重点工作,谋划了“渝贸全球”重庆出口商品系列展会。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已经组织近40个贸易团组,支持500家次企业参加了40多个境外展会,而且有效对接专业采购商。同时,重庆还帮助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包括鼓励企业开展各类国际标准认证、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手段,增强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优化服务解决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后顾之忧。”章勇武说,重庆为此建立了“百团千企”的线上线下服务专区,协助企业对接境外的经贸资源,助力企业出海拓市场。
关键词:新兴产业
重庆目前在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有哪些重点领域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又取得了哪些独特的成效?
针对新华社记者这一提问,重庆市经信委主任王志杰现场清晰列出5个“突出”作答,每一个“突出”都有实实在在的成效可晒。
比如,在突出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上,重庆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王志杰说,首批有17家产业创新综合体实体化运行成效显著,尤其是由赛力斯和长安牵头的有3家产业创新综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青山工业、金康动力等研发的多合一电驱、超级增程器等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庆华峰牵头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在全产业链方面打破了国际垄断。
在梯度培育优质创新主体上,重庆突出“三新一强”,即支持企业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动能,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成效案例同样不胜枚举:润际远东的高浓度合金元素添加剂技术方案成为世界主流的方案,空气过滤材料领域再升科技成为国内少有的双料单项冠军企业,宗申航发活塞航空发动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突出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供给能力上,重庆特别实施了一些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比如,纳米时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精度提高三倍,鑫景特玻全球首创3D热弯纳米微晶玻璃产品;中船海装风电全球首款18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实现0到1的突破。
此外,他还围绕技术供给能力、未来和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创新能级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围绕现场英国媒体关注的汽车产业,王志杰在整零协同、软硬结合、生态共建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庆发展汽车产业的底气和优势。
关键词:绿色环保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重庆在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针对《香港商报》记者提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现场作答。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以及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不可替代的生态安全屏障。
“重庆始终把长江保护放在首位。”余国东说,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在不断向好,身边的河水是越来越清。截至去年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达到II类水质以上,比长江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提前了3年。
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容量,占三峡库区总容量的2/3还多。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将在今年全面完成,这对库区的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有重要作用。”余国东举例说,石柱藤子沟通过湿地治理修复工程,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写生的一个基地,这就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艺术产业的结合。
同时,在长江十年禁渔上,重庆也取得积极成效。余国东说,长江干流禁捕前后,我们监测到的鱼类品种具体增加了47种,增加了50%以上。其中,有很多珍稀鱼类的种群得到了显著恢复,比如大家熟悉的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现在是频频现身,长江“生命之网”愈发生机勃勃。
关键词:对外开放
伊拉克是“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的参与者。伊拉克如道媒体集团记者现场提出,想了解一下重庆市和伊拉克在经贸、航运、出口等领域的合作情况。
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副主任李颜说,重庆目前跟伊拉克的航运主要是通过向东的江海联运——经长江黄金水道到沿海港口再向伊拉克转运。同时,还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联运,即重庆经铁路运输到钦州港再转运。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覆盖了伊拉克的乌姆盖斯尔和巴士拉两大港口,运输货物主要包括建材、服装鞋袜以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
中国是伊拉克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伊拉克也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中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虽然目前集装箱的运输量还不太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也随着通道网络和服务不断提升,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李颜说。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