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特别揪心。五一假期本该是阖家欢乐的日子,谁能想到在苏州那个新开的玫瑰主题乐园里,会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架直升机?更让人难受的是,遇难者当时正在给家人拍照,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走了。你懂的,这种飞来横祸最让人难以接受。
景区安全不能只靠运气
话说回来,这个开园才10天的景区确实有点着急了。占地200多亩,种了5万株玫瑰,宣传照拍得跟童话世界似的——但安全问题呢?直升机观光项目听着高大上,688元3个人的价格也够亲民,可谁想过它到底靠不靠谱?
我查了下涉事的R44II型直升机,业内人都管它叫"寡妇制造机"。这可不是开玩笑,上世纪90年代的老机型,起落架稳定性差得要命,遇到点气流就跟喝醉了似的。对了突然想起,去年在云南某个景区也出过类似事故,当时那架直升机也是这个型号。怎么说呢,有些钱真的不能省啊。
运营公司的迷之操作
更魔幻的是运营这家直升机的通航公司。注册资金才100万,成立刚满两年——要知道养直升机可比养豪车烧钱多了。最骚的是,民航系统显示他们去年换了法定代表人,但工商信息又没更新。你懂的,这种操作在业内意味着什么。
我在某航司工作的朋友私下说,现在很多景区为了搞"网红项目",找的都是些野鸡通航公司。培训不到位,维护走形式,出事是迟早的。话说回来,这次出事的飞行员据说才飞了300多小时,在复杂地形里根本hold不住突发状况。
游客的安全意识也要跟上
可能有人会觉得,出去玩还要操心这个那个太扫兴。但现实是,很多危险真的就藏在细节里。比如这次事故里,有游客回忆说当时直升机在头顶来回飞,噪音大得吓人——这其实就是个危险信号。
我有个习惯,每到一个新景区,先找安全疏散图。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来,但至少要知道往哪跑。对了突然想起去年在重庆某玻璃栈道,看见游客非要翻越护栏拍照,工作人员拦都拦不住。怎么说呢,安全意识这东西,真的不能全靠别人提醒。
监管不能总是马后炮
这件事最让人窝火的是,明明可以避免的。R44II这个机型在全球出过200多起事故,国内文旅部门早该把它列入高风险项目黑名单。但现实是,只要手续齐全,什么机型都能上天。
我采访过几位从业者,他们说现在低空观光的监管存在灰色地带。民航局管飞行标准,文旅局管景区资质,市场监管局管企业经营——结果就是谁都管又谁都不管。你懂的,这种九龙治水的局面最容易出问题。
给旅行者的实用建议
遇到直升机/热气球这类项目,先查运营商资质。正规公司会在显眼位置悬挂经营许可证
观察设备维护情况。如果看到机身有可疑锈迹或油渍,千万别坐
注意天气预警。大风天坚决不玩高空项目,别信"小风不影响"的鬼话
提前规划逃生路线。记住最近的医疗点和安全避难所
怎么说呢,旅游本该是件开心的事。但在这个什么都能变成网红打卡点的时代,我们真得学会对自己负责。话说回来,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遇难者那两个再也没法跟爸爸合影的女儿...安全这道坎,我们每个人都得认真迈过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