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坐东朝西,面向古运河,
体现了苏州水乡“因水成市”的特点。
其建筑布局与江南园林风格融合,
如藏经楼屋脊上的
《西游记》雕刻、碑廊中的名家墨宝等,
均展现了苏州精致典雅的文化特色
另外,除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寒山寺还有很多典故
很多苏州人都不知道
赶紧跟着小民来一起了解下吧~
一、寒山寺与和合二仙
寒山寺与“和合二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二者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更成为中华文化中和谐、友爱的象征。
和合二仙的人物原型是唐代贞观年间的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生于唐贞观年间,家贫无名无姓,四处流浪,常住在一个叫做寒岩的山洞里,故而取名寒山。拾得是一个被人遗弃在山岗上的孩子,被国清寺的住持收养,后与寒山在国清寺相识,成为好友相传寒山和拾得共同爱上了一位女子,但寒山得知拾得也深爱此女子时,他选择悄悄离开,到苏州枫桥边的寺院做了僧人。拾得知道后,果断与女子分手,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寒山。见面时,拾得摘了一朵荷花,寒山则捧出一个盛有素斋的篦盒,“荷”“盒” 与 “和合” 谐音,从此传为佳话。寒山与拾得,这两位在佛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诗僧,被民间传说尊为“和合二仙”。据传,他们分别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这一身份在清代雍正皇帝的敕封下更是名垂青史。在民间信仰中,他们不仅是佛教高僧,更被视为婚姻和合之神,旧时婚礼常悬挂其画像以求吉利。在大雄宝殿的西北穿过月亮门,一个小院就是和合二仙的道场,有寒拾泉和闻钟亭,千年古刹寒山寺,随处可见古迹遗踪。
二、屋脊上的唐僧取经塑像
寒拾殿屋脊上的唐僧取经塑像
位于寒山寺藏经楼的屋脊处,
藏经楼是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
而唐僧取经的故事与
佛教经典的传播密切相关,
将其塑像放置在屋脊上,
既与藏经楼的功能相呼应,
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经典传承和弘扬的重视。
传说寒山知道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要经过苏州上空,特意将庙门西开,诚心迎接他们。现在寒山寺寒拾殿的屋脊上还塑有唐僧取经的塑像,就是为了纪念这段故事。唐僧玄奘西行取经,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将大量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并进行翻译和传播,使佛教教义在中国得以广泛弘扬。这组塑像象征着佛法东传的伟大历程,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也表达了寒山寺作为佛教寺庙对佛法传承的重视和弘扬佛法的决心。《西游记》本身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文化元素,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寒山寺将唐僧取经塑像置于屋脊上,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展示了佛教包容开放的精神特质。
三、唐伯虎与《化钟疏》
苏州才子唐伯虎与寒山寺也有一段渊源
寒山寺的历史与这位
江南才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寒山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也成为了文人墨客
凭吊怀古的一个重要题材。
寒山寺在明代嘉靖年间计划重铸大钟,但资金不足,于是住持本寂禅师邀请当时已名满江南的唐伯虎撰写募款疏文。唐伯虎欣然应允,写下了《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以优美的骈文呼吁各界资助铸钟。
文中提到:
“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
“今将鼓炉以液精金,范土泥而铸大乐。举兹盛事,用叩高贤,增壮山门,惟祈乐施。”
这篇疏文不仅展现了唐伯虎的文采,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支持。遗憾的是,唐伯虎在完成疏文后不久便病逝,未能亲闻新钟的鸣响。目前碑文拓片还在寺中,供后人观赏。
寒山寺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宗教与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承载了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艺术的传承与跨文化的交流,成为苏州乃至中华文明的一张独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