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与开放能级
广东依托南岭之南、南海之滨的区位,北接华中、西联北部湾,东望台湾、南临东南亚,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坐拥珠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深圳港+广州港),定位“双循环”战略支点与全球贸易枢纽。
山东地处华北平原东部、黄河入海口,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西通中原、东濒黄海,海岸线长3345公里(全国第三),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与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沿。
广东在毗邻港澳的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全球航运中心集群效应,以及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海上门户价值方面更具优势。山东的半岛区位虽优,但广东开放能级的全球辐射力更强。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广东2024年GDP达14.16万亿元(增速5.8%),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以电子信息(产值超6万亿元)、绿色石化(惠州石化基地)、智能装备(大疆、比亚迪)为支柱,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600家。
山东2024年GDP突破9.86万亿元(增速5.7%),稳居全国第三,拥有“万紫千红”产业矩阵:万亿级装备制造、绿色建筑、海工装备集群,海尔、万华化学等龙头引领,农业总产值连续13年全国第一(占全国8%),海洋经济总量1.6万亿元(全国第二)。
广东在经济规模领先优势、新兴产业爆发力,以及“双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红利方面表现突出。山东的产业“底盘”虽稳,但广东的“创新浓度”更胜一筹。
交通枢纽与物流效率
广东以深圳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3.19亿吨)、广州港(6.87亿吨)为双核心,中欧班列年开行超1500列,覆盖欧亚30国;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7636.9万人次,高铁运营里程2658公里(全国第一),“空铁海”多式联运效率领跑全国。
山东拥有青岛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6.94亿吨,全球第四)、日照港(6.227亿吨),中欧班列“齐鲁号”年开行超800列,覆盖25国;济南遥墙机场年旅客吞吐量2020万人次,高铁运营里程2446公里(“四横六纵”网络),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效率全球领先。
广东在航空枢纽与国际物流辐射力方面占优,山东在港口吞吐量与海工装备实力方面更强,双方“海陆各擅胜场”。
科技创新与人才储备
广东拥有中山大学(全国TOP10)、华南理工等高校165所(本科73所+专科92所),在校大学生超300万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54%(全国第一),鹏城实验室、松山湖科学城等科创地标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202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1/5。
山东拥有山东大学(全国TOP15)、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161所(本科71所+专科90所),在校大学生超300万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中科院海洋所、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支撑海洋科技、高端制造突破,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000亿元。
广东在顶尖高校集群效应、科创投入强度,以及深圳“硅谷”式的创新生态方面更具优势。山东的海洋科技虽强,但广东的“创新金字塔”高度更高。
外贸外资与开放平台
广东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万亿元(占全国1/4),实际使用外资超2000亿元,自贸试验区(前海、南沙、横琴)面积达190平方公里,集聚全球500强企业区域总部超300家,跨境电商规模占全国1/3。
山东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38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18.1亿美元,自贸试验区(济南、青岛、烟台)聚焦中日韩经贸合作,上合示范区、黄河流域开放门户作用凸显,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超5万家。
广东在外贸规模、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型开放优势方面显著领先。山东的开放“增量”虽快,但广东的“存量”基础更厚。
民生福祉与公共服务
广东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万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比2.4:1,“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就业超500万人次,三甲医院数量162家。
山东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万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比2.3:1,“齐鲁富民贷”覆盖超百万农户,三甲医院数量75家,每千人床位数6.8张(高于全国平均)。
广东在收入水平与公共服务资源密度方面更优,“双区”建设带来的民生红利显著。山东的城乡均衡性更突出,但广东的“高收入天花板”吸引力更强。
文旅资源与品牌价值
广东以“活力湾区”为IP,拥有长隆旅游度假区、丹霞山、岭南古村等景区,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10.5亿人次,旅游收入1.3万亿元,粤港澳联动推出“一程多站”精品线路,滨海度假、都市文旅全国领先。
山东以“好客山东”为IP,拥有泰山、曲阜三孔、海滨城市(青岛、烟台)等顶流景区,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9.1亿人次,旅游收入1.0879万亿元,“山水圣人”“仙境海岸”品牌影响力强劲,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特色鲜明。
广东在游客规模、文旅消费能级,以及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力方面表现更佳。山东的文化底蕴虽深,但广东的“文旅+科技”模式更具传播力。
能源保障与绿色转型
广东能源自给率约20%,依托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超45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构建清洁能源体系,202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新能源汽车体系占全国1/4。
山东能源自给率约35%,拥有胜利油田、兖矿能源等传统能源基地,同时建成全国首个“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2024年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超7000万千瓦,海水淡化产能占全国1/3。
山东在能源自给能力、传统能源保障基础,以及海洋能源开发先发优势方面更具稳定性。广东的绿色转型速度虽快,但山东的“能源安全牌”更扎实。
人口规模与人才吸引力
广东常住人口1.27亿人(全国第一),近十年新增人口超2000万,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列,“珠江人才计划”累计引进高层次团队超500个,2024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52万个。
山东常住人口1.02亿人(全国第二),近十年新增人口超500万,“齐鲁人才服务金卡”覆盖2.3万人,青岛、济南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4年新增中小学学位28.8万个。
广东在人口总量优势、超大城市集群虹吸效应,以及“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的政策吸引力方面领先。山东的人口基数虽大,但广东的“人才磁场”强度更高。
区域战略与发展后劲
广东肩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战略,前海、横琴合作区聚焦规则衔接,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长18%,未来科技城、光明科学城等载体蓄势待发。
山东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等战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加速崛起,2024年“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2%,海洋经济占比持续提升。
广东在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方面更突出,山东在流域经济与国际合作的独特定位上更具不可替代性,双方“战略棋眼”各有侧重。
高光时刻总结
广东优势领域:区位与开放能级、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交通枢纽(航空)、科技创新与人才储备、外贸外资与开放平台、民生福祉与公共服务、文旅资源与品牌价值、人口规模与人才吸引力(8项)
广东以14.16万亿GDP、9万亿外贸额、3.54%研发强度,稳居“中国经济第一省”,大湾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超级枢纽”。
山东优势领域:能源保障与绿色转型(1项)
山东以35%能源自给率、6.94亿吨港口吞吐量、1.6万亿海洋经济,筑牢北方经济“战略后院”与生态安全屏障。
综合来看,广东以绝对优势领跑经济规模、创新能级与开放水平,山东在能源安全、产业韧性、区域协同等领域不可替代。两省分别代表中国经济的“外向型标杆”与“内需型重镇”,共同撑起东部沿海“双雄并立”的增长格局。
(部分数据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有所差异,以官方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