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悠然,岁月沉香
——记北山棉湖知青林场旧址之旅
作者 | 黄蔚丽
悠悠岁月,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不经意间,带走了我们热烈而冲动的青春,却也为人生积淀下了深厚的底蕴与从容。
日前,家婆和她的场友们商量着要去走一趟大北山棉湖林场旧址。起初家人们不解,林场已经坍塌很久,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有什么值得一去再去的呢,简直就是瞎折腾。我却是大力赞同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游》中写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天这样美好的时节就是要用来游玩的。这次故地重游,不仅是一项体力活动,更是一场青春回忆之旅呀。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友,一起重温上山下乡的岁月,本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视频来自蔡建城制作提供
4月19日那天,他们坐了中巴车来到山脚下。一行十几二十人徒步揭西大北山,打卡棉湖知青林场旧址。原本想是奔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着雨。前行的道路被浓雾和细雨裹挟着,虽然一路艰辛,却邂逅了别样的风景。
这时节百草萌发,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致。大家拄着场友提前准备好的竹竿,脚步轻快,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石螺坑。这是以前生石螺的山溪,如今已无石螺踪迹,可溪水依然清澈,可以看到水中的鹅卵石。踏着石头越过小溪,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图片由作者提供
接着要翻越一座山,名为胜利岭。山路蜿蜒盘旋,异常陡峭崎岖。不一会儿,大伙们已经微微出汗,呼吸也变得粗重。脚下的石路并不好走,有些地面的石粒错位、崎岖不平;有些地方荆棘丛生,完全看不到脚下的路;有些地方长满了岁月的青苔,斑驳了时光的痕迹;加上雨天,路面十分光滑,给他们的行进增加了难度,但是大家一路相互鼓励着。虽然走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依然坚持了下来。山坳里到处都是森然的树木,送来的清凉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这一群五零后六零前的人,面对高山,拾级而上,驰而不息,最终凭借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棉湖林场的旧址。那份成就感与自豪感更是不言自明。他们是在爬山,更是在与岁月的深度对话。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往昔的回忆与未来的憧憬。
他们在这里稍作休憩,喝茶、聊天、吃粽子,以天地为席,来一场别具风味的午餐。
图片由作者提供
休整完毕,又去了茶场摘茶叶。这些茶是他们当年上山下乡种下的,是他们年轻岁月的见证者。虽然这些年疏于管理,但依然倔强地生长着。碧绿细嫩的茶叶吸取天地的精华,散发属于它们特有的生命力。他们打着伞,边采茶,边聊天,开始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笑声与感慨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最动听的旋律,仿佛回到了五十多年前那段青春岁月。仿若翠绿小精灵的茶叶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点缀着这座山,山上云雾缭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采完茶叶已是四点多了,大家满载而归,带着些许不舍离开了。
隔天一大早,家婆就起来准备炒茶的事宜,语气中带着满满的骄傲与成就感。我在一旁同她聊天,听她絮絮叨叨地讲起炒茶的程序,一边给她记录下美好的一刻。她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舞者,在锅中轻盈地翻动着茶叶,或轻柔地揉搓,或有力地按压,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茶叶的深情与敬意。
图片由作者提供
炒茶的过程是繁琐的,第一步是杀青,也即铁锅加热到高温后,放入茶叶,快速旋转翻炒,至少20分钟,使茶叶均匀受热,要不断翻炒直到茶叶变软并呈现暗绿色;第二步:揉捻,找一团白色纱布,把翻炒后的茶叶包裹起来,用力按压,直到绿色的汁流出,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卷缩成条状,同时散开茶团;第三步是干燥,把茶叶继续放锅里小火翻炒,它的目的是蒸发水分,发挥茶香,整理外形,保证茶叶品质稳定,便于存储。而且要分多次入锅翻炒的。直到炒至手捻茶叶成粉末状,才说明最后一步完成了。否则,存放过程中会逐渐变质,品质下降。
图片由作者提供
炒好的北山茶外形紧细、灰绿“起霜”,而且香气独特,味道鲜美,一口茶汤入喉,瞬时满口余香。怪不得宋代诗人章甫在《谢张倅惠茶》中说到:“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天是家婆的生日,在此借这小文,祝妈妈:幸福快乐,健康长寿!带着这份从自然与岁月中汲取的力量与智慧,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也愿天下的妈妈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不为岁月所累,不管哪个年纪,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图片由作者提供
➊ 图片来源于「作者黄蔚丽」提供 编辑「今日棉湖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