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山东胜星化工的制裁将中国地炼推向舆论中心。山东地炼,这一靠韧性和技术崛起的民营产业集群,不仅承载着地方经济脊梁,也面临着绿色转型和全球博弈的双重压力。
01|被点名制裁的那天,山东胜星化工还在运送新一批成品油。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工作日。胜星化工的运输车队正驶出园区,将刚炼成的柴油送往临近市政工程。没人料到,一纸来自大洋彼岸的制裁通知,将他们推上了国际风口浪尖。美国财政部认定其涉及采购伊朗原油,列入“特别制裁名单”,限制美元结算与国际融资渠道。
对这家扎根淄博郊区的地方炼油企业来说,这场“横祸”虽突如其来,却并不孤立。实际上,它是美国政府今年以来对中国地方炼厂动作的又一次升级。就在两个月前,寿光鲁清石化也被列入类似名单。
但这些看似“名不见经传”的炼厂,却背负着中国能源市场的隐形重任。
02|“茶壶炼厂”的逆袭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山东地炼还只是一些乡镇企业的转型项目,油罐简陋、原料粗粝,仅能炼制劣质燃料油。业内将其戏称为“茶壶炼厂”——小、散、乱。但这些“茶壶”,没有被垄断的石油体系挤死,反而靠一股民营企业特有的韧劲,硬生生开辟了一条生路。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山东地炼迎来第一次井喷;2015年国家发放进口原油配额后,它们又迎来第二次飞跃。炼油量突破亿吨关口、装置大型化、技术接轨国际...这群曾经被忽视的“小厂”,构筑起一个接近全国炼化总产能三成的庞然体系。
03|“被盯上”是实力的证明,还是模式的暴露?
在炼化领域,美国盯上山东地炼,并不是因为它弱小,而恰恰因为它在全球能源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大的角色。尤其在伊朗、俄罗斯原油通过“非美元结算”进入中国后,山东地炼灵活的采购方式成为焦点。
某种意义上,胜星化工的遭遇,是山东地炼“闯世界”的试金石。而这种制裁,更像是一场地缘政治博弈下的金融技术战。人民币结算、以油换油、生物柴油替代……地炼在探索,也在应变。
04|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民营炼油帝国
问题远不止美国制裁。能源转型的大潮正在来袭,电动车已大幅侵蚀汽油消费,国内外对“高碳”产业的包容度正急剧收紧。2023年至2025年,山东地炼开工率持续走低,大量中小炼厂被迫减产或关停。
而一些有远见的龙头企业,已开始跨界新能源、绿氢、生物质燃料。例如东明石化正建设年产30万吨生物柴油的装置,京博石化则与中科院合作开发氢能试验线。这种从“黑油”向“绿能”转型的趋势,或许才是山东地炼真正的突围路径。
建议:
胜星化工被制裁,是一声警钟,也是一个开始。它提醒我们,在全球产业链博弈、能源结构剧变的今天,靠规模扩张起家的山东地炼,必须转向靠技术、效率与绿色生存的全新阶段。这是一场由民营炼油人主导的深度自我革命,而这场革命,将决定未来十年的中国能源安全,也可能重新定义“地炼”这个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