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2025年5月10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金融强国——新资源学派暨金融资源理论视角》首发式暨“金融强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金融学界专家、业界领袖等100余位嘉宾济济一堂,以横跨理论前沿与实践一线的深度研讨,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建言献策。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张宏、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厦门大学教授郑振龙、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建国、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秘书长胡志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宁薛平、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陈超、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社长陈建军等嘉宾先后致辞。
与会嘉宾表示,本书作为“金融资源理论”最新研究成果,首次从文明比较视角揭示中国金融的文化基因,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的制度优势,并创新提出“双实锚”货币体系理论,是对“金融强国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撑”的系统回答。
活动现场,该书著作者白钦先教授详细解读了书中提出的“金融强国建设八大坚持”,强调“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他表示,真正的强国不在于金融资产规模,而在于资源配置能力。面对国内外经济格局变化,金融应回归服务人类发展的初心,持续“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构建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学说。
作为合著者,杨涤教授从技术层面解析书中的“双资源双均衡”理论。传统金融理论聚焦自然资源配置,本书首次将制度、文化、人力资本等“社会资源”纳入分析框架,建议通过多资源融合配置,构建起安全高效的货币新生态。
他透露,书中提出的“三维预警体系”(宏观杠杆率、资产泡沫度、跨境资本流动)已在央行试点运行,“2024年成功预警两起区域性金融风险,验证了理论的实践价值”。
杨涤表示,未来十年,团队将重点攻关“金融资源核算体系”“全球金融治理中国方案”等课题,让理论之树在实践土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