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家美企联名施压后,美国财长终于松口:对华关税或有变化!
这两天,一则看似“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消息,让全球贸易圈、经济观察界、乃至普通消费者都竖起了耳朵。
不再是捕风捉影的“传闻”,而是美国财长贝森特的亲口表态:对华关税,可能真的要动一动了!
霎时间,各种解读、猜测满天飞!秉持着“先看疗效,再看广告”的审慎态度,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理由是,美国对华关税这块“硬骨头”,啃了这么多年,说变就变?
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强硬姿态,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转向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真要调整,根据当前的政治气候和鹰派势力,也不会是“大撒把”式的取消,更倾向于“小修小补”这套路。
不过也有观察家指出,美国国内的压力山大,没什么不可能的。
而且美国面临着连续18个月超过5%的通胀“高烧”,供应链也时不时“掉链子”,借助关税调整给经济降降温,似乎也顺理成章。
整体来看,质疑声主要围绕着美国政府内部的政治博弈、以及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调整是否真的到来。
大众普遍认为,在高科技领域,美国遏制中国的决心,短期内恐怕还看不到松动的迹象。
随着财长“松口”的消息持续发酵,还有不少媒体深挖背后的推动力,果然,一股强大的力量浮出水面——
美国企业界,坐不住了!
你没听错,足足352家美国企业,浩浩荡荡联名上书,把自家政府给“逼”到了墙角。
他们的损失清单,拉出来能绕白宫好几圈——供应链断裂那叫一个惨,成本飙升那叫一个急!
企业叫苦连天,国内通胀又像脱缰的野马,这双重“大山”压顶,美国政府再“铁头”也得掂量掂量了。
于是乎,财长大人贝森特(据说是耶伦路线的忠实延续者)终于“金口玉言”,透露了可能取消的关税范围。
具体是哪些?部分消费品,比如吸尘器啦、自行车啦;还有部分中间品,像是电子元件、机械零部件,这些大多来自之前那个340亿美元清单里已经到期但“赖着不走”的部分。
说白了,就是那些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玩意儿。
目的嘛,也很明确:给高烧不退的通胀降降温,给喘不过气的企业松松绑。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财长松口归松口,这政策想落地,前面还排着一长串“拦路虎”。
国会山那帮鹰派议员,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生怕“便宜”了中国。
还有那个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戴琦大姐,她可一直把关税当“王牌筹码”攥手里呢,轻易不肯松。
所以你看,财政部想“踩油门”,旁边可能就有人想“踩刹车”,这内部的“拔河比赛”,戏还多着呢。
而另一边,中国呢?嗯,同意接触,算是给足了面子,也为对话这扇窗留了条缝。
据传,这次接触还挺神秘,非正式的商量,地点选在了中立国瑞士,目的就是为后续真刀真枪的谈判探探路、打打基础。
但别忘了,咱有咱的原则,有咱的核心利益,想让我们照单全收?没门儿!
中方这次派出的,可是重量级人物——何立峰副总理。
这位爷,当年主导对美反制的时候,那可是相当硬气,这次由他牵头,信号不言而喻:“接触谈判”可以,但主导权,必须在中国手里。
美方呢,财政部长贝森特打头阵,延续的是前任耶伦“理性务实”的路子,倾向于取消那些非战略性商品的关税。
但她也头疼啊,背后国会的鹰派盯着,贸易代表戴琦的“筹码论”也时常出来搅局。
所以,美方这次的关税调整意向,其实也是“精打细算”过的。
打算取消的,主要是部分消费品和中间品,这些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为了安抚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缓解一下通胀压力,降低点企业成本。
但要保留的领域,那可都是“心头肉”——半导体、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关税不仅不降,之前还从7.5%一口气提到了25%!
这小算盘打得,啪啪响:既要又要,既想在高科技领域继续跟你掰手腕,保持“竞争优势”,又想在普通商品上松松绑,别让国内经济太难看。
这种内部矛盾,简直就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缩影——财政部想“降温”,贸易代表办公室和国会共和党议员就跳出来“拱火”。
这场关税战,从特朗普时期算起,掐指一算,快八年了吧?
八年啊,简直是一场“双输”的困局,谁都没讨到好。
美方的代价,那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制造业成本平均提升了12%,家用电器的价格更是飙涨了23%!
这可苦了那些低收入家庭,本来日子就紧巴巴,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超过9.7万家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在这场风波中备受煎熬,苦不堪言。
中方呢?也不是没有影响,但反制措施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市场多元化策略加速推进,对东盟的出口占比蹭蹭涨到了18.6%,成功“东方不亮西方亮”。
更关键的是,在被“卡脖子”的半导体领域,自给率硬是从15%提升到了35%,这叫什么?这叫倒逼产业升级,增强了经济的韧性!
全球经济呢?那更是跟着遭殃。
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出来放话了,再这么斗下去,到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还得再被拉低0.8个百分点。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啊。
所以你看,无论是美国国内严峻的通胀压力(连续18个月超5%),还是全球供应链那点事儿,再加上中国这边要稳定全球供应链(毕竟2024年全球贸易量看着要降),还要满足国内出口企业的需求(对美出口占比都降到14%了),还得掂量掂量美方这次接触的“诚意指数”。
正是这些盘根错节的经济困境,以及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共同需求,才让中美双方,从之前的“硬碰硬”,悄悄转向了这种“试探性接触”。
这种接触,就像在跳一场小心翼翼的探戈,进一步退两步,谁都不敢轻易亮出底牌。
回顾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当年关税大棒挥舞,何其“威风凛凛”。
如今企业叫苦,通胀高企,又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
这就像茅台当年推出冰淇淋、联名咖啡,一开始也是“噱头”十足,引爆眼球。
又是“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又是“酱香拿铁”刷屏。
但跨界的新鲜感一旦褪去,热捧与抛弃,往往也只在一念之间。
茅台冰淇淋团队传闻解散,巧克力业务声量平平,这些“试错”的经验,恐怕也让茅台意识到,“卖新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乎,茅台开始转向“找共鸣”,让子品牌牵手张艺兴搞文旅,把国酒故事包装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语”。
美国这次对华关税政策的可能松动,何尝不是一种“痛定思痛”?
过去靠“极限施压”搞对抗,以为能“一招制敌”。
现在发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更多。
企业和经济的巨大压力,才是改变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最根本的“催化剂”。
但正如茅台主品牌依然坚守“超级IP”价值,子品牌才去“试水”代言人一样。
美国在核心战略领域,比如高科技竞争,依然会“寸土不让”。
这次财长松口,更像是策略层面的一次“微调”,而非战略方向的“急转弯”。
毕竟,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使得全面取消关税,仍需漫长的时间和艰苦的谈判。
这届全球经济,不吃硬凑的“脱钩断链”,更认对味的“互利共赢”。
而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这条从对抗走向试探性接触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但至少,有对话,总比没对话强,不是吗?
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盘“关税大棋”,接下来会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