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夜读|陈燮君:时代的文化肖像——陈逸飞
创始人
2025-05-20 12:08:45
0

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故事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陈燮君

1952年7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

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出版了《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色彩学》《视觉意象——陈燮君油画》等著作(包括合作)100多本,参加主编《新学科辞海》《世界新学科总览》等,发表《走进青铜文明》《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阅读草原文明》《遥想周秦汉唐》《千年丹青》《帖学盛世》《远峰苍茫话弘一》《聚焦玛雅》《印象派绘画的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等论文、文章1000多篇,共达2000多万字。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世界名人”证书和“20世纪2000名杰出科学家”证书。被意大利共和国授予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和证书。

一个画家要集 “画家、电影导演、公共艺术家、文化活动家”于一身谈何容易。陈逸飞用一生的努力塑造了时代的文化肖像,赢得了世人的文化关注。

一个艺术家往往有很多趣事和故事,但逝世二十年后依然很时尚,他的艺事竟联系大美术、大艺术、大视觉和公共文化艺术、城市大美学,这在艺术史上实不多见。

陈逸飞属于上海,他和上海这座城市共同成长;陈逸飞属于中国,在他的作品中浸润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精神;当然,陈逸飞也属于这个世界,艺术史会给予永久的记忆。

陈逸飞

“浪漫的写实主义画家”

陈逸飞(1946.4—2005.4)系著名画家、视觉艺术家,“大视觉”“大美术”和“城市美学大课堂”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对于自己绘画的总体评价,陈逸飞说:“我比较欣赏美国媒体的一个评价: 浪漫的写实主义画家。”

他的画 “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他的画宁静、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他的作品画概括,有时概括成“空旷背景上的雕塑”。他的画典雅,有时典雅得像一首诗,弥漫诗情,诗意盎然。他的作品追求经典,崇尚完美,演绎美丽,倡导和谐。他的作品意境求高,构思求奇,视觉求新,风格求变,注重绘画性、文学性、抒情性、叙事性,推崇生活观察、艺术修养和表现技巧,以 “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高超的表现技巧、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以及锐意进取的创造精神”,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创作路程。

他把中国的美传递给世界,又把世界之美带回中国。他让浪漫和创意融于作品,让作品在充满创意中成为经典。他以时代精神和时代眼光纵横艺坛,努力践行文化产业,始终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他把视觉艺术托付给一座城市,以城市公共艺术反哺视觉艺术。他为海派艺术强化了跨界意识、积累了美学经验、增添了全球眼光、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通过回顾以揭示陈逸飞在海派艺术、海派文化和艺术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次展览亦是纪念展,以纪念陈逸飞先生八十诞辰。先生远行已二十周年,我们也以这种方式予以缅怀,感悟“虽已远行,依然近伴”。

陈燮君在展览现场

陈逸飞璀璨的艺术人生

展览把我们带入了陈逸飞艺术人生的各个重要时期:

一、青年陈逸飞

陈逸飞先生于1946年4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属宁波),父亲陈赓赉是化学工程师,母亲范雅芳为家庭主妇。就在逸飞出生当年,全家乘船搬来上海。陈逸飞五岁入读宁国路小学,对美术产生兴趣,哈定的《怎样画铅笔画》和《怎样画人像》成了他的美术入门读物。十一岁时入读浦光中学,参加学校美术组,美术教师施南池成了他的美术启蒙老师。周末,他常以母亲买回家的新鲜蔬果练习写生,附近的老大楼和圆明园路、滇池路一带的优秀近代建筑以及外滩风情是他写生的宝贵人文资源。十五岁时,录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开始接受严格而全面的绘画基本功训练。1963年,以优异成绩直升同校大学部油画专业,师承俞云阶老师,从此与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65年,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立,陈逸飞提前两年毕业,成为该创作室的首批专业画家之一。从此,他开始了专业画家的生涯。

二十四岁时,风华正茂。陈逸飞担任了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开启了接下来十年艺术创作的全盛期。 《黄河颂》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创作前,陈逸飞和伙伴们去黄河边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他后来回忆起来感慨万千:

“在黄河沿岸的栈道上,我们看见一个个锈蚀的铁环,纤夫们攀着铁环奋力向前,黄河之水在他们脚下奔涌……这就是黄河和黄河人啊,那么地忍辱负重,又那么地厚朴不屈。那次,我们哼着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走了整整一个月,我们走过禹门口,走过壶口,走过米脂和贾县。在贾县,我顺着古城墙的残垣断壁,登临群山之巅。我放眼远眺,只见群山茫茫,沟壑纵横,黄土坡地辽阔无边;在无云的蓝天的尽头,阳光炫目,一片炽白,给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我站在山顶,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创作激情。《黄河颂》这幅画的雏形,就在我感受着,也用画笔描摹着群山大河的时候,逐渐形成。”

《黄河颂》中的红军战士站立山顶,笑傲山河,群山在他身后绵延,群雁在他脚下南行,画面壮阔,光感炫目,山峦中透过紫气,波涛中卷起光色,这无疑是一首史诗,分明是英雄战歌,气贯古今,势连南北,恢宏旷达,壮丽辉煌!

《黄河颂陈逸飞(布上油画

《占领总统府》是又一幅具有文化震撼力的传世之作,系陈逸飞和魏景山共同完成。作品定格了伟大转折来临时的历史瞬间:战士身经百战,形象老练精悍,升起如画红旗,仰视天翻地覆。指挥员注视手表,以示记住庄严一刻。司号员已记不清多少次吹响过胜利的号角,此刻激动得托起帽檐,向红旗致以崇高的敬礼。在确定基本的创作构思后,画家先完成一个小雕塑,进一步解决了人物动势、画面透视等问题。

《占领总统府》全景式地展示了不同年龄、经历、性格的指战员在重大胜利来临时的不同的动态、表情和相同的喜悦心情,沧桑巨变,气概非凡,一幅画撑起了浩瀚历史的一片漫卷红旗的苍穹。

《开路先锋》《红旗》亦是这一阶段的优秀作品,正是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英雄主义”的作品为陈逸飞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占领总统府》 陈逸飞、魏景山(布上油画

《开路先锋》 陈逸飞、魏景山(布上油画

《踱步》是这一阶段的又一代表作。

“画家把自己放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大量照片、旧图像前,于是他也就成了一个在中国近代苦难中寻找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抱负的艺术家形象。这幅油画表示着陈逸飞的一个深刻转折,而这个转折首先不是从画风而是从思想精神领域开始的。”

《踱步》把画家的侧影搬上了画面,画家直面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历史,一把扶椅寓意了时空交叉,画面散发着坚韧、沉郁、刚烈和执着,沉思中的作者迎接着民族的振兴、社会图景的巨变和生命体系的震撼。

《踱步》陈逸飞(布上油画

二、踏上“出国潮”

这一阶段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作品包括水乡风景系列、音乐人物系列和古典仕女系列。

1980年,陈逸飞赴美自费留学,开始了新的艺术创作历程。他历经数年艰辛的勤工俭学,于1984年取得纽约亨特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并传奇式地进入纽约著名的哈默画廊。1983年10月3日,陈逸飞在哈默画廊成功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1985年,同年,陈逸飞的个人画展在华盛顿科克伦美术博物馆举办。他的江南水乡题材油画 《桥》曾被联合国用于首日封。

在他与哈默画廊合作的十年时间内,许多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藏家收藏。在美期间,陈逸飞直面西方美术大师的作品,吸取了艺术养分。

1982年,他辞去修画工作,倾其所有,乘火车作欧洲旅游和学习考察。为节约开支,晚上多在火车上度过。两个月内遍访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观摩大量欧洲名画原作。他遨游于西方艺术史,从19世纪上半叶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从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全面考察,了解现代艺术关于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关于色彩、视觉的研究,关于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关于对广告制作、家具造型、服装设计、建筑构思、封面装帧等实用美术的应用、发展和变革产生的影响等。他的重心是探索各种艺术流派的时代感悟、审美理念、艺术倾向、造型法则、绘画特征、语汇情趣、文化取向与人文精神。

尽管艺术视野的拓展有助于陈逸飞以后对于视觉艺术的实践,但是这一阶段陈逸飞的绘画创作并没有被五光十色的西方艺术流派所左右,他相继推出的水乡风景系列、音乐人物系列和古典仕女系列,依然东方神韵十足。

“他的肖像作品几乎一律以大胆的黑色(熟褐色)为背景,抽掉人为的时空限制,人物的姿态、动作、服饰、道具包括模特儿在内,都追求一种运动中的稳定感和雕塑感,在纯熟的技法中渗透出现代观念。在画家笔下,即使是水乡风景、小桥流水,也全无常见的阴柔妩媚,而是删繁就简,将画面切割得浑厚壮美,挖掘出江南水乡的另一个层面。这与他早年创作中的英雄主义气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

在水乡风景系列中,有 《家乡的回忆——双桥》的恬静与厚重,有 《桥》的古朴与清幽,有 《童年嬉戏过的地方》的雄浑与凝练,有 《二月》的清新与滋润……在音乐人物系列中,有 《年轻的大提琴手》的潇洒与安详,有 《长笛手》的专注与传神,有 《中提琴手》的从容与休闲,有 《二重奏》的庄重与典雅……在古典仕女系列中,有 《浔阳遗韵》的风韵雍容、玉骨冰肌,有 《罂粟花》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陈逸飞

三、诗性“回归吟”

第三阶段是回国创作阶段,主要作品包括海上旧梦系列、西藏系列等。其间,水乡风景系列和古典仕女系列仍有发展。这一阶段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延续至2005年4月陈逸飞离世。

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鼓舞,陈逸飞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回到中国,回到他从小长大和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在这一阶段,陈逸飞的绘画艺术被世界性艺术公司进一步接受。

1995年,他与世界著名的玛勃洛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旗下画家。这一阶段的绘画创作“海上旧梦”系列是和电影处女作、艺术影片 《海上旧梦》的拍摄相伴而生的。

“《海上旧梦》捕捉了大量上海世俗生活的图景和音响,这是滋生一个流荡到天涯海角都抹不去自身印痕的被称为‘上海人’的这一生态群落的温床,生命的密码,有很大一部分就隐藏在里边。然而这一切,又毕竟只属于一个中年人有关童年的记忆,因此总体来说都已成为陈迹……一切都已远逝,但我还活着,面对着远逝的一切和留下的一切,以心灵与时间周旋。毫无疑问,这便进入了诗的天地……这是一次生命的高难度诗化,又是一位画家向诗人问鼎……上海,已经靠着一些散落四方的子民的悄悄努力,开始走向文化和美学上的自觉,这部《海上旧梦》就是一个例证……一个真正获得了文化自觉和美学自觉的上海,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上海,因为上海的现代化,最终是一个文化行为。《海上旧梦》,就是镌刻着古典标题、吸纳了古典风范和远年色彩的一个现代诗篇。”

艺术影片的拍摄是在创作油画“海上旧梦”系列时萌发动意的,当时陈逸飞有感于昔日上海的逐渐消失和今日上海的日新月异,打算随机拍点资料,待油画拍卖时可放给大家看看,谁知原计划20分钟的资料一拍就刹不住了,于是,个人随想录式的《海上旧梦》就问世了。

作为绘画创作的“海上旧梦”系列,在立意上已“进入了诗的天地”,“就是镌刻着古典标题、吸纳了古典风范和远年色彩的一个现代诗篇”。

《上海旧梦之一:黄金岁月》重塑了谋算、斗智的上海之夜; 《上海旧梦之二:玉堂春暖》传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的气息; 《上海旧梦》不免令人感叹“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淑女》让人想起“风柔日薄春忧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的情调。 《上海滩》中咖啡一杯,舞曲声声; 《人约黄昏》中的“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令人忆起海上旧梦,感受昔景诗化。

陈逸飞曾多次到藏北,与西藏神秘独特的风俗民情形成了极大的共鸣,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西藏系列的油画创作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1994年创作的 《山地风》描绘了山地的秉性、大风的气质、生活的激情和精神的高亢; 《藏族人家》透露出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回眸历史、无怨无悔; 《父与子》讴歌沧海横流、琴心剑胆、历史延续、生命传承; 《母与子》把母爱雕塑化了,把西部诗化了,把高原人文化了,把深邃通俗化了; 《晨聚》渲染了高原清晨的静穆和人文情怀的舒展; 《龙眼》刻画了雪域男儿的刚烈和高原英雄的博大,那过目不忘的眼神,极具历史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站立在庙宇前的孩子》的天真烂漫、 《瞬间》的古今碰撞、 《无言的行走》的从容不迫、 《圣山》的纯洁无瑕……在西藏系列的油画作品中,留下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佳作。

陈逸飞与雪域高原有着深情厚谊,多次来到藏北,为时空的苍茫而倾倒,为岁月的深沉而吟咏,为风情的豪爽而感慨,为根系的久远而震撼。

在藏北,他领略了藏族母亲的无私奉献、藏族父亲的人格魅力、老人的坚忍不拔和牧人的勃发热烈,那里有冬夜里悄然积聚的晨曦,有寒风中迎面而来的暖流,有传承中跃然而起的原创,有坚毅中结伴而行的豁达。深深的高原文化情结,给予陈逸飞持之以恒的创作动力。于是,有了 《天灵》的默契与松灵,有了 《老人》的纯真与坦荡,有了 《大儿子》的慓悍与善良,有了 《情人》的坦诚与永恒。

《老人》 陈逸飞(布上油画

四、闯入“光影梦”

陈逸飞把艺术触角伸向电影,闯入了“光影梦”。他说: “我常比喻银幕是大的画布,摄影机就是我的画笔。”

从1993年至1996年间,陈逸飞拍摄了 《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和电视纪实片 《上海方舟》等多部影片。其中,《人约黄昏》参加1995年5月法国康城电影节,获“银色摄影机”奖。

陈逸飞多次在文章中提到的位于乍浦路桥堍的曙光电影院,他从小喜欢在那里看5分钱一张票的电影,一张票可看好几部电影短片和纪录片。浓郁的城市文化情结与陈逸飞“海上旧梦”绘画创作系列以及电影《海上旧梦》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

陈逸飞

陈逸飞

五、放飞“大美术”

在陈逸飞的艺术人生中,“放飞‘大美术’”占有重要地位。他放飞“大美术”,倡导、践行“城市美学大课堂”,热衷于公共文化艺术,创作城市雕塑,在上海创立逸飞集团,涉足影视、服饰、模特、环境艺术、建筑、多媒体等领域。陈逸飞积极把“大视觉”“大美术”概念引入创作实践和“视觉产业”的运作,在视觉艺术的诸多领域取得了成就。

作为美的传播者,陈逸飞把 苏荷(SOHO)这个概念从纽约带到了上海的泰康路。在曼哈顿南边近中国城的上下5条街、左右8条街的SOHO区域,有200多家画廊。在陈逸飞的倡导下,如今的泰康路已不再是加工厂和菜场,许多画室和展览室相继出现,推出了创意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些朋友动情地回忆:1998年,泰康路一条弄堂里的食品机械厂在改制后准备将厂房拆了。这条弄堂里曾经有几十家小厂,它们是上海特定时期工业发展的缩影。此时,这条弄堂就成了一个“艺术试验田”。

在这之前,上海还没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陈逸飞到泰康路实地考察后,立即决定租用一间厂房做工作室,后来又租了两间,做陶艺工作室和会客室,共有700平方米。他进来后,对老建筑如何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

在他的示范作用下,不少艺术家和文化企业纷纷跟进,建立了工作室和设计公司,还有时尚产业商铺和相关配套实施。现在这条街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文化风景。后来,陈逸飞还免费为泰康路设计了不锈钢门楼,并担任了艺术街行业联谊会会长。

朋友们还不忘这样的细节:当年老厂房在清空时,陈逸飞看到一些旧机器零件被工人运走当废品卖,就挑了一些留下,他在零件上喷了漆,镶在公共空间的墙上、楼梯上,有的做成灯具或货架。几个机床部件被重新油漆一下,放在路边,成了奇特的装置艺术。现在这些旧物利用的艺术品还在,它们默默地见证着上海的工业历程,也见证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美学历程。

陈逸飞还把 国际home的概念带进了上海,在“新天地”这个由上海独特的老石库门建筑改建成的新型娱乐城内,让美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居生活。

为了把美传递给城市景观雕塑、环境艺术和创意文化街,陈逸飞积极参与浦东世纪大道的巨型雕塑、上海世纪公园建筑、浦东陆家嘴中央绿地、张家浜创意街、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长宁区绿地、长寿路一条街、徐家汇和五角场环境艺术等设计,七层楼高的“日晷”、二十来米高的“沙漏”、由“金木水火土”五组雕塑构成的“五行”和世纪公园的“绿色世界”大型浮雕等都融入了陈逸飞的智慧和审美理念 。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海口、南京等城市都留下了他传播美的文化屐痕。

《夜宴》 陈逸飞(布上油画

陈逸飞

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纵览陈逸飞的艺术人生,真是渐成“时代的文化肖像”。如果我们对陈逸飞的艺术人生进行“文化考察与研究”,又可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一是“宁波文化精神”的磨砺,是我们研究陈逸飞艺术人生的文化关注点之一。

陈逸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新碶乡。新碶乡虽然地处浙东宁绍平原东北端,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但学养丰厚的浙东文化、宁波人决意闯荡上海的开拓精神,已决定了逸飞之家的生活之舟会划出“老家门口的小河”。“向东是大海,闯荡大上海”,逸飞随爸爸、妈妈和众多宁波人一起,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立足上海,扬起了新的生活风帆。

逸飞的爸爸陈庚赉,早年毕业于宁波工业学校机械工程科,曾经担任过小学校长。因学有专长,初到上海便在一家钢铁厂谋到了一份技术工作,后又升任为工程师。逸飞的妈妈范雅芳则知书达理,在老家曾当过小学教师。几年以后,逸飞有了妹妹敏静和弟弟逸鸣。

我和逸鸣从1958年小学一年级起就是同班同学,我们又住在北京东路外滩同一个街区,我们两家多年以来,热闹往还。我和逸鸣同在一个“温课小组”,我是他家常客。周末到少年宫习艺,他家是必经之路,总是我去他家找他同行。我们一起在放学后打乒乓球,往往是逸飞来催逸鸣回家,说“妈妈已在家等着吃饭”。

多少年来,逸飞、逸鸣家的“家教谈乡贤,家里闻甬语,家风尚平实,家庭见温馨”是日常风情,他们耳濡目染。逸飞父母从严治家,深刻认识乡贤文化的传承价值,把浙东文化视作异地发展的根脉,将老家的泥土芳香视作永恒的留恋,把“宁波老古话”和“家训、戒子言”作为文脉传承的文化护栏,常常把“乡音、乡愁”作为“乡贤文化”的开篇。

我最喜欢听逸飞妈妈用宁波话熟读《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我的母亲也是宁波人,她也能背诵这些“家训”。每当逸飞妈妈熟诵这些文字,我的面前总是浮现两个宁波母亲的身影,乃至感受到“家训”的历史温暖、文脉亲情。我想,逸飞也会有同样强烈的感受。

后来,逸飞、逸鸣的父母逝世以后,这份乡情不减。每年,逸飞都会请我父母亲欢聚,一起讲讲宁波话,重现当年情景,还会拍张照,留下每年的身影。逸飞和我父亲远去后,逸鸣依然不离不弃,隔三岔五会去探望我的母亲,捎去她最喜爱吃的黄泥螺、蟹糊……“宁波文化精神”崇尚并倡导勤勉、执着、诚信、睿智、热忱、豁达、开放、拓展、谨慎、念旧、坚韧、节俭、从容,享受亲情,关注文脉,积淀文化,重视传承……解读陈逸飞的文化肖像,我们领悟到了在他身上的这些“宁波文化精神”。

二是“外滩文化情结”的滋养,是我们研究陈逸飞艺术人生的文化关注点之二。

确切地说,逸飞的艺术人生之路,从上海外滩起步。

在他艺术观生成、审美情趣养育和艺术实践展开的重要阶段,他居住于上海外滩,北京东路与四川中路交界的一座老房子的四层楼。

这座红砖墙的老房子乘势绵延,穿过我住了半个世纪的圆明园路,一直连接北京东路开端的长排红砖老建筑,直指外滩黄浦江边。逸飞的旧居向东是江涛,向西是江西路、河南路的上海城市典型的建筑风情,向南几百米便是“中华第一街”南京路,向北可以远眺苏州河畔的邮政总局大楼。宁波轮船经过一夜的水上奔波,到了吴淞口会鸣响长笛,到了北京东路外滩已驶近十六铺码头,会再次响起汽笛,其声欢悦,似乎还会夹带乡音,在这里可以听得真切。海关大楼的钟声还会随风飘来,与“历史回声”一起形成外滩文化的交响。

每天,逸飞要出入于这幢收藏风情、积淀文化、吞吐文明、延续历史的老楼,这里有儿时的嬉笑、成长的烦恼、昔日的情怀和怀旧的视角,这里曾经有他父亲摆弄过的瓶瓶罐罐,他母亲形影不离的小收音机,有挥之不去的人文情怀和日积月累的文化能量。

有缘的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父亲从宁波到上海“学生意”时,也曾在这幢楼里办公。在长达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从逸飞旧居的大门口走过,总会放慢脚步,因为在大门口里边、楼梯上,曾经有过和逸飞、逸鸣相连接的身影,总会涌现充满亲情的记忆。

陈燮君在展览现场

影响逸飞艺术人生的还有地处外滩地区的“水和桥”。

上海是著名的“水系城市”,外滩地区有黄浦江和苏州河的神奇交汇,有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等水与桥天然合一的人文景观。从这里可以连接四通八达的河湖汊港,从这里可以舒展到大海汪洋,从这里可以远眺繁忙的港口码头,从这里可以感受国际大都市的柔美滋润。水孕育了生命,浸润着心灵,流淌着记忆,陶冶着城市。

陈逸飞在弥漫着“人文水气”的外滩茁壮地、智慧地成长着。离逸飞旧居更近的是圆明园路、虎丘路上的人文荟萃之地。

“圆明园路上,那些历史和风韵丝毫不逊于黄浦江岸却不为人知的建筑更是一字排开,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哈密大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可以说,这里的建筑更接近与外滩本来的面目,它们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上海商贸的中心地带,也是当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与载体。”

陈燮君在展览现场

三是“上海美专文化生态”的催生,是我们研究陈逸飞艺术人生的文化关注点之三。

当年的上海美专集聚了一批著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仅以油画系和雕塑系而言,即分别由著名油画家涂克和雕塑家张充仁担任主任,并聘请声誉卓著的油画家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和雕塑家王大进、李枫等为任课教师。预科教师有孟光、李咏森、哈定、何志强、许力民、邵靓云、黄俊基等富有实践经验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另外学校还特地聘请了颜文樑、程十发、胡问遂、周方白、邵洛阳、伍蠡甫等许多著名画家、学者来校固定开课或开设讲座。”

孟光先生是逸飞所在的预科一班的班主任,他那“略带常州地方口音的沪语”时常响起:“画画一定要从整体着手,该抠的地方抠,该虚的地方虚,一定要讲究味道。”逸飞对于孟光老师充满感恩之心,他在做学生时每逢春节大年初一,必要登门拜访。1996年孟光先生逝世,第二年逸飞即筹款设立“孟光艺术教育基金”。

陈燮君在展览现场

上海美专是陈逸飞放飞艺术梦想的地方,这里有太多的美好的回忆令他魂牵梦萦,逸飞关于上海美专的笔记、日记和后来写的回忆文章,都留驻了 “在美专的值得珍藏的时光”。离开美专以后,他还会经常返回美专,在那里画模特,搞创作,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示范。逸飞“出国前画的一批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些画很多都被拍成照片,许多美术爱好者争相翻拍,广为流传,在当时的上海美术界形成了一股小小的热潮。”美专培养了逸飞,逸飞又反哺美专,文脉就是这样传承的。

作者:陈燮君

相关内容

悬赏寻找的小浣熊情侣仍未归...
日前,江苏镇江市句容市赤小羽湿地乐园一对小浣熊情侣出逃,乐园负责人...
2025-05-20 20:39:31
视觉山东一周图选(2025...
《走进博物馆 感受文化魅力》2025年5月18日,游客在山东省枣庄...
2025-05-20 20:38:32
法兰克福体育总监谈埃基蒂克...
当地时间5月18日,在SPORT1的节目中,法兰克福体育总监克勒舍...
2025-05-20 20:24:07
库巴西:亚马尔还有很多本事...
西甲倒数第二轮,已经夺冠的巴萨在主场2-3负于比利亚雷亚尔,后卫库...
2025-05-20 20:23:19
恩波利3-1逆转蒙扎,维蒂...
意大利足球顶级联赛第37轮,蒙扎主场迎战恩波利。比赛中,蒙扎由比林...
2025-05-20 20:22:42
赖斯已在阿森纳打进16球,...
英超第37轮主场迎战纽卡斯尔联的比赛中,赖斯的进球为阿森纳首开记录...
2025-05-20 20:22:15
维罗纳1-1科莫,卡克雷首...
北京时间5月19日,意大利足球顶级联赛第37轮,维罗纳主场迎战科莫...
2025-05-20 20:21:40
A股垃圾时间中,并购重组题...
大盘再度上涨,目前仍处于区间震荡中,继续等待变盘。 中证1000...
2025-05-20 20:21:33
国际观察|特朗普“电话劝和...
新华社莫斯科5月19日电 题:特朗普“电话劝和”为何难见成效 新华...
2025-05-20 20:21:13

热门资讯

A股垃圾时间中,并购重组题材熄... 大盘再度上涨,目前仍处于区间震荡中,继续等待变盘。 中证1000指数小时图来看,跌破下轨后拉回并持...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 (能动Nengdong2025年5月20日讯)5月20日,宁德时代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本次...
电商人转战实体店,“逆向迁徙”... 【市场观潮】电商人转战实体店,“逆向迁徙”有何启示 眼下有一群原本的“电商人”,放弃网店攒了十几年的...
MEX MARKETS:美国信... 摩根大通表示,随着美国失去其最后一个最高信用评级、债券收益率上升,高等级公司债券可能会变得对基金经理...
“消失”的价值8000余万元黄...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税收大数据及相关涉税线索,依法查处深圳金斯达应用材料有限公司...
原创 中... 据界面新闻报道,近日,中美双方公布了日内瓦经贸会谈的联合声明,宣布就部分关税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多位分...
新消费行业正迎来二次“苏醒”? 文丨消费最前线 罗弋 新消费似乎有要复苏的迹象,这不是凭空猜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企业扎堆上...
中企云链再冲港股IPO:毛利率... 近日,中企云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企云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版本,中信建投国际、农银国际、工银...
涉嫌内幕交易重组终止 仅隔三月... 慈星股份的此次收购,目前公开的细节有限,确定标的公司是沈阳顺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沈阳顺义”),...
“衣茅”比音勒芬:净利首次下滑... 有“衣中茅台”之称的运动服饰品牌比音勒芬(002832.SZ)目前遇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