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的世界里,却有着别样的精彩在绽放。走近听障人士,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虽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却用心灵去感知世界。而助残志愿者们如同一束束光,温暖着他们的世界。他们耐心地用手语交流,陪伴听障人士度过每一个日常。无论是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还是一起参与各种活动,都让无声的世界充满了爱与温暖。这些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关爱与奉献,让听障人士在无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有声精彩,共同书写着温暖而感人的篇章。
听障人士等接受免费健康检查。(市残联供图)
耳朵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承载着聆听世界的重任。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据统计,福建省现有听力残疾人15.3万人、言语残疾人1.3万人,他们在就职、就医、就学的诸多不便,需要被看见和理解。连日来,记者走近多位听障人士、助残志愿者,了解无声世界里的有爱故事。
让听障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身材娇小、一头齐肩卷发、热爱运动……初见林枫时,让人很难把她和“听障”联系在一起。3岁时,林枫因用药致聋,从此踏入无声的世界。
由于听力障碍,林枫很难像普通人一样升学。初中毕业后,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她开始了求职之路,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她参加了办公软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后来,在省残联就业中心的帮助下,林枫通过省艺术研究院招聘,成为一名文员。
“在工作中,我主要通过读口型、发微信等方式和同事交流,部分同事也会一些简单的手语。”通过文字的方式,林枫告诉记者,同事们常常给予她帮助、鼓励和关怀,这让她在工作中经常感到温暖和力量,也激励着她提高工作能力,在岗位上创造价值。
“大部分听障人士在求学、求职过程中,都会因为交流不畅遭遇困难。而且接收残疾大学毕业生的岗位主要为艺术设计、摄影、计算机等领域,就业渠道也相对狭窄。”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省聋人协会会长林群表示。对此,近年来,省残联多次针对残疾大学毕业生开展“送企入校”专场招聘会,全省残疾人就业机构在大学生毕业季以高校残疾人大学毕业生为服务重点,系统开展就业帮扶服务,确保各项扶持政策、优惠措施落实到人。
手语为桥畅通就医路
3日,在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举办的爱耳日活动现场,省聋人协会“00后”志愿者张铭在人群中手语比划得飞快,为听障者和健听者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父母都是听障人士,所以我自小就熟练掌握手语,一年前我加入了省聋协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名手语志愿者。”张铭说,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感受到听障群体在工作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就医方面。
张铭表示,听障人士就医时一般都用纸笔沟通,但老年听障人士受教育水平有限,医护人员常常看不懂字迹,患者也难以理解医学术语。这种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病情严重时才去医院。
因此,每当听障人士有就医需求时,张铭总是挺身而出,不仅帮患者挂号、取药,还用手语解释病情,宽慰焦虑的患者,提升了医患沟通的效率。
张铭说,作为助残志愿者,他服务的不仅是残障人士,更是长期被忽视的“沟通权”。他希望,能够持续推广手语,完善无障碍设施,让每一名残疾人都能享有尊严与机会。
无障碍呼救破解无声困境
“患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几单元几层?”……上个月,省急救中心、省立医院推出无障碍呼救120“福州急救便民服务”微信小程序,设置“一键呼救”“视频呼救”“听障人士呼救”等模块,120调度员可通过文字与听障人士进行院前急救沟通。
“作为听障人士,我每次去医院都需要家人陪同,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更是无能为力。我要向周边的听障人士宣传,让大家都用起来。”听障人士陈先生在了解到无障碍呼救后,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据省急救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患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进入“听障人士呼救”入口,填写个人信息,描述病情或险情,发送后,120能马上收到,无须依赖语音,救援资源也能快速调配到位。目前,福建省已有33个急救中心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受理患者求助,38个急救中心可受理手机短信求助。(记者 叶欣童)
下一篇:今年福州首个马兰花创业培训班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