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国,一位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凭借巧手将“盘鹰”演绎得如同一幕空中杂技。他手中的“盘鹰”仿佛有了生命,在天空中自如地翱翔、盘旋。那灵巧的操控,让“盘鹰”时而快速俯冲,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下;时而缓缓上升,似悠悠白云般自在飘荡。他巧妙地运用线的牵引,让“盘鹰”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仿佛在与天空共舞。每一次的表演都引得观众们惊叹不已,纷纷为他的巧手和技艺所折服,他用“盘鹰”在天空中书写着民间艺术的传奇。
黄永国在制作风筝。
“哇,天上有老鹰在飞!”伴随着孩子们的惊呼声,一只“雄鹰”在闽侯江滨生态公园上空翱翔。它不但能在上百米的高空左右盘旋、上下翻滚,还能时不时来个贴地低飞,同路过的市民打个“招呼”,最后稳稳落在黄永国老人的手上。大家走近才看出,他手上的“鹰”竟是一只风筝。
到了室内,黄永国同样只需轻轻调整手中的线,“鹰”就能在狭小的室内空间盘旋起飞。更让人称奇的是,室内的“鹰”比室外的更乖巧听话,还能配合主人做出各种杂耍动作。
“这叫盘鹰风筝,起源于北京,是一种软翅风筝。清代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就曾提到盘鹰风筝。这种风筝不但漂亮,还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说起手上的“鹰”,黄永国如数家珍。
黄永国是闽侯县老科协会长,年过六旬的他是一名盘鹰风筝“发烧友”。2022年,他偶然结识了一位盘鹰风筝爱好者,在看到盘鹰风筝栩栩如生的样式,以及在空中灵动飞舞的姿态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怀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对传统运动的热爱,他开始深入了解盘鹰风筝,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相较于传统风筝,盘鹰风筝的玩法更为动态。初学者要让盘鹰风筝升空,通常需要花费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而掌握各种高难度技巧则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起初,面对复杂的操控技巧,黄永国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他不断向人请教,反复琢磨操控的力度、角度和时机,经过数月的刻苦练习,逐渐掌握了窍门,也深刻体会到了盘鹰风筝带来的乐趣与益处。
“熟练掌握技巧后,放盘鹰风筝的运动量堪比30分钟快走。”黄永国说,盘鹰风筝虽然适合老年人,但想要放好盘鹰风筝却一点也不容易。首先你要会制作盘鹰风筝,因为不同类型的盘鹰风筝适合不同的场地和飞行条件,这需要你在制作过程中慢慢去调节。言语间,黄永国打开了他随身携带的大袋子,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盘鹰风筝,这些风筝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
盘鹰风筝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削毛竹、烘烤、绘画、剪切、上色、黏合、缝合,这些对于没学过木工,也没多少美术功底的黄永国来说,算是一项难度不小的细活。
“我要将竹条削成细条,制作骨架,并一笔一划地勾勒雄鹰,一针一线地缝合风筝。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挺费精力和眼力的。”但凭着一份执着,零基础的黄永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先后制作了50余只盘鹰风筝。这些风筝有的用来科普,有的用来测试,有的适合无风飞行,每个都有不一样的功能。
据了解,现代的盘鹰风筝,是在中国传统风筝的基础之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运动风筝。这种集趣味性和运动性于一体的盘鹰风筝在国内外都深受喜爱,而目前,闽侯县知道这项运动的人还寥寥无几。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这项传统运动的魅力,黄永国正计划以闽侯县老科协为平台,加强与县老体协的合作,在老年大学及县内中小学校进行科普推广,让更多的老人、孩子有机会亲身感受盘鹰风筝。(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林若野 陈堡 文/摄)
上一篇:小小蓝莓果 串起幸福链
下一篇:晋安塔头片区两条新路今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