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他对曹魏是时归附时背叛,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后,对曹魏更加不逊。魏明帝震怒,于是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带兵前去讨伐。恰好辽水大涨,毌丘俭只好返回驻地。
如此一来,让公孙渊更家猖狂得意。景初元年,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随后,他遣使南通孙权,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他的行为,是公然挑衅曹魏,魏明帝决定派兵讨伐他。魏明帝把父亲的忠告抛掷脑后,任用司马懿,命他担任此次的指挥。
景初二年初,司马懿率领牛金、胡遵等四万步骑,从京师出发,向辽水挺进。
得知曹魏派出了兵马,司马懿还是指挥官,公孙渊立即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修筑工事,以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吸引敌军的主力。实际上魏军的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近襄平。公孙渊的主力军无法及时回援,三战皆败,魏军趁机进围襄平。
适逢连下大雨,辽水暴涨,魏军很担忧,诸将想迁营。司马懿却下令有人敢进言迁营,斩!而公孙渊的军队乘雨出城,打柴牧马,丝毫不受影响。这时,魏将请求出战,攻打敌军,也被司马懿阻止。众人不解,有人问:”当年攻打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所以能在一旬半时间里拿下坚城,杀死孟达。这次我们远道而来,为何行动却更加缓慢?”
司马懿回答道:“孟达虽然军队人数少,但粮草能坚持一年。而我们的将士人数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只够一个月左右,故我们要速战速决。现在敌多我少,粮食敌军却不如我们。再加上大雨,速战是不可能的。自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的进攻,而是怕他们逃跑。敌军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要做的是稳住敌军,不能因为小利而打草惊蛇。”他想一步步从心理上摧毁敌军的意志,拖垮他们,然后生擒公孙渊。
一个月后,雨终于停了,水也退去。魏军包围了襄平,昼夜强攻。敌军没了粮草,饿死了不少人,杨祚等人投降。城内的百姓、将士愈发恐惧,公孙渊也不例外。八月,他派使者向司马懿请求解围,司马懿杀了使者;他又定期向司马懿送人质,结果司马懿拒绝人质。公孙渊只好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率兵包围了他。最终,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
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达七千多人,然后收集尸体,筑造景观,供百姓观看,以震慑城内的军民。他还下令斩杀了公卿以下的所有文官武将,两千多人被斩首。司马懿一直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他的狠毒,不仅是拿来对付敌军,对待自己手下的将士亦是。
辽东之战结束时,该地区非常冷,军中有士兵衣着单薄,被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将士们请求司马懿派发短袄以御寒。当时,魏明帝给了将士们一仓库的冬衣御寒。没想到司马懿却说:“棉袄是官家之物,我身为臣子怎能私自施予士兵?”
实际上,这是司马懿用来“自污”的方法。他作为主帅,有权利分配这些棉袄。但他平定辽东之后,自己的功劳最大,威望也会进一步提升。如果再拿官家之物拉拢人心,势必会引起魏明帝的猜疑。因此,他宁愿背着虐待军士的骂名,也要证明自己的忠心。
果然,魏明帝不再怀疑他,甚至临终前还把太子托付给司马懿。他就这样获得了大权,在11年之后,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了曹爽一党,为司马一族建立西晋王朝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