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杭州湾跨海铁路桥项目为原型创作的宁波原创歌曲《海中央》,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献礼典藏“百年百首歌”,收录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献礼典藏《我们的歌声》一书中。
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百首歌”,歌曲《海中央》凭何入选?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献礼典藏《我们的歌声》书籍(央广网发 廖惠兰供图)
海浪与汗水交织的“工地故事”
歌曲《海中央》聚焦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者为原型,用3分18秒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叙事,将世界最长跨海高铁大桥背后的4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壮阔,凝练成献给劳动者的时代赞歌。
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现场(央广网发 廖惠兰供图)
“倒下的是海浪,站起英雄一行行”,这句来自歌曲《海中央》中的歌词,被大桥设备管理员汤标反复提及。
作为大桥建设者的一员,他说,“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写实的歌词,唱出了我们的日常。”
工友们身上被海虫叮咬的肿包和永远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盛夏时节深色工服被汗渍浸透的层层盐霜,甚至有工友因钢板高温灼烤导致鞋底脱落……汤标说,这些在工友们看来,都只是“最普通的事”“因为大家一个比一个更辛苦”。
2024年,宁波春晚总导演邹建红在采风中得知,这群驻扎杭州湾海域的建设者已在此奋战一年多,如果其故事能与音乐结合,定能碰撞出火花。
宁波春晚创作团队历时三个月实地采风,将工程美学融入音乐创作。《海中央》的旋律悠扬又充满力量,每个乐章都对应着工程的关键节点,每段和声暗合施工工序节奏,将大桥的4863根桩基转化为旋律起伏。
2025年宁波春晚的舞台,《海中央》首次亮相,反响热烈。
从工地到舞台:一首歌的文化力量
“这个项目创造了5项世界第一,我们在歌词创作中,就融入了这份自豪感。”词作家汪婕妤,作为《海中央》主创团队代表向大家分享创作历程,比如“头枕着箱梁、手握着风浪、通天的塔吊是挺直的脊梁;一步一个桩、锁住海龙王、国产起重船,海定波宁,威震八方。”这句就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把那种豪迈的气势在劳动号子般的歌声中展现出来。
这首从跨海大桥工地诞生的劳动者之歌,也讲述着工地上的动人故事。“有一位工程师,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两年没有回家。最终是妻子带着女儿搬到工地,一家人才得以团圆。”汪婕妤说,工地上像这样主动奉献的故事,就像一颗颗温暖的火种,给了我们丰沛的创作灵感。
《海中央》合唱(央广网发 廖惠兰供图)
歌曲从工地走向全国舞台,也印证了“文艺创作扎根人民,才能真正绽放生命力”。
“我们想告诉世界,中国青年建设者不仅能吃苦,更有担当。”汪婕妤表示,未来计划将更多建桥故事转化为舞台剧、文学作品,让“海浪中的史诗”被铭记。
全长29.2公里的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项目建成后不仅会极大拉近宁波与嘉兴、苏州等地的时空距离,还将与盐城至南通高铁、京沪高铁等多条线路相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现场(央广网发 廖惠兰供图)
中交二航局工会相关负责人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出发说:“这首歌让工人从被歌颂者,转变为文化创造者和参与者,这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地位提升的缩影。”
“职工文艺必须坚持‘工人写、写工人’,让劳动者真正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相关负责人高度评价《海中央》的时代价值,“这首歌不仅是工人的心声,更凝聚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内核。它入选百年百首歌,是对工人阶级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廖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