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是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多年来深受战争与冲突的摧残,百姓沦为难民,无家可归。如今的加沙成为了一个象征困苦和战火的地方,而如果当年没有赵忠尧先生的努力与牺牲,中国的命运也许会与今日的加沙类似。赵忠尧先生,这位中国的核物理先驱,为祖国的未来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忠尧于1902年6月27日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县。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他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这种家教,让他从小便树立了坚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在中学时期,赵忠尧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他不仅文理兼修,还受到自己浓厚兴趣和报效国家的理想的驱动,逐渐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0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选择了有着强大师资力量的化学系。尽管主攻化学专业,赵忠尧没有局限于专业范围,主动涉猎数学和物理课程,这为他后来进入物理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赵忠尧提前完成了南京高等师范的学分,并凭借出色的物理成绩被东南大学聘为叶企孙教授的助教。在担任助教期间,他不仅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不断向叶企孙教授学习,受到了叶教授严谨治学的深刻影响。通过努力,赵忠尧于次年顺利毕业,并继续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赵忠尧在那里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蜜勒根校长,并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当时,德国在一些物理学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沿,因此赵忠尧很快便前往德国,进入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开展为期一年的工作。在1931年,德国的科学界不断进步,赵忠尧与其他学者一样,努力推动物理学的发展。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赵忠尧急切地希望回国报效祖国。临别时,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曾告诫赵忠尧:“你们中国人在我们这里学习的很多,成绩优秀,但是回国后就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希望你回国后能继续做科研。”
赵忠尧回国后,选择在清华大学教书,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赵忠尧不愿在日军占领的北平继续工作,他主动率先离开了北京。那时,北平已经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高等学府的师生纷纷南迁。由于清华实验室中存有大约50毫克的放射性镭,赵忠尧决定冒险前往北京,抢救这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珍贵科研资源。凭借坚定的决心,他在一辆雪佛兰小轿车的帮助下,躲过了日军的盘查。赵忠尧将镭放入一个咸菜坛中,身着破旧衣衫,蓬头垢面,昼伏夜行,几乎丢失了所有行李,唯独与坛子形影不离。
赵忠尧历经艰险的逃亡让周围的路人感到惊讶,一个多月后,他拄着木棍,提着咸菜坛子,步履蹒跚地来到了长沙临时大学的办事处。当他出现时,工作人员对这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并未理睬。赵忠尧并没有解释,只是将坛子轻轻放下,直接找到了梅贻琦校长,沙哑的声音低声呼唤着:“梅校长。”梅校长听后既吃惊又感动,泪水涌上眼眶。
193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赵忠尧被聘为物理系教授。在接下来的八年中,西南联大的教师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空袭频繁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开展教学工作。赵忠尧不仅教学不辍,还创造条件进行科研。抗战胜利后,赵忠尧应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的邀请,前往重庆担任物理系主任。随着日本的战败,中国逐渐认识到核物理的重要性,赵忠尧在麻省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成功制作了几十箱加速器部件。
1951年,赵忠尧回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中国科学院邀请他主持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58年,赵忠尧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贡献了巨大力量。在他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赵忠尧为我国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赵忠尧不仅是“大师之师”,更培养了无数杰出的人才。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均曾受到他的教诲。此外,“两弹一星”功臣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等人也都曾是赵忠尧的学生,可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无数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求英语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