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在公众号后台查看读者的留言私信,都有人问我有没有某本书的电子书,我都是推荐「微信读书」,很多留言还放出来了。
时间一长,就有几位读者问我:「你是不是收了微信读书的广告费了?」说实话,要是真能收广告费倒好了,关键是我一分钱没拿过,纯粹是因为这个读书APP用着顺手。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现在电子书平台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推荐微信读书?其他电子书平台也基本上都试用过,要么收费比较贵还有开屏广告,要么书少得可怜,要么界面花里胡哨。
而微信读书呢?打开首页干干净净,想读什么书直接搜,搜不到就导入外部电子书,或者等它慢慢上架,反正大部分经典著作都能找到。
关键的是,你总有各种法子免费读到书,比如每期分享链接送两本书、读书时长兑体验卡书币……如果你想付费,也能用体验卡对话,每个月就6元,都不够一份螺蛳粉的钱。
当然,也有人吐槽:「电子书读起来没感觉,不如纸质书有灵魂!」这话我同意一大半。纸质书的油墨香、翻页声、捧在手里的踏实感,确实是电子书比不了的,我大部分时间也都在读纸质书。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不是真的没有钱,而是舍不得花钱买书。何况很多人每天通勤、排队、蹲厕所的碎片时间,总不能随身都带着一本书读吧?
这时候微信读书的优势就显出来了:手机一掏,随时随地读两页,读完了还能划线写想法,跟陌生人隔空讨论几句。
不过话说回来,微信读书也不是十全十美,我认为对于90%以上的人来说,它完全够用了。对于这款读书软件的评价,我认为它是一个读书人必备的工具之外,还有几个优点。
一、它把「占便宜」变成了正经事
前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是:「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道理是没错,可是微信读书却打破了这个魔咒。它的免费策略不是挖坑等你跳,而是实打实地送福利。
现在虽然取消了每周组队、读书小队抽体验卡的福利了,还有每周读书时长送书币体验卡,攒够了书币直买新书,甚至还能挂着软件听书,都能蹭到免费时长。
这种「占便宜」的快乐,本质上降低了读书的门槛。过去人们舍不得买书,现在发现「不花钱也能读好书」,自然就愿意尝试。就像超市试吃区的大妈,尝了一口觉得好吃,说不定就掏钱买整包了。
微信读书当然深谙此道:先用免费把人吸引过来,再靠优质内容留住人。
我书架里三分之二的书都是靠体验卡读完的,等到某天发现某本书必须付费才能看时,竟然有种「白吃人家两年饭,也该付点饭钱」的愧疚感——我每月都用60天体验卡加6元换30天付费会员卡,不得不说这招实在高明。
不过也有人骂它套路多,比如畅销书要等几个月才免费,热门小说要买会员才能看全集。
但换个角度想,天下哪有白吃的满汉全席?出版社要吃饭,作者要稿费,平台要运营成本,能让你免费读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已经够意思了。真要计较的话,去图书馆借书还得交押金呢!(深圳图书馆借书证已经不用押金了)
二、读书居然能「交朋友」
微信读书最让我惊喜的功能,不是海量书库,而是「社交化阅读」。过去读书是件孤独的事,现在打开软件,就能看到好友最近在读什么,发现某段话被两百人划线,点开评论区还能围观各路神仙打架。
有一次读《人类简史》,在《史上最大骗局》这一章看到一句「其实不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我们。」
底下就有人评论:「作者肯定没种过地!」接着就有人反驳:「你倒是说说看,到底谁驯化了谁?」一来二去,把书评区变成了辩论场。
这种互动看似吵闹,实际上打破了「读书必须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就像老舍说的:「一个人的聪明有限,众人的智慧无穷。」
当你在书里遇到困惑时,发现早有读者贴出论文链接。当你被某句话震撼时,能瞬间找到共鸣者。甚至有人专门整理书单,比如「打工人自救指南」「心理学小白入门十本书」,比豆瓣评分还实在。
我就建议一个做销售的朋友,让他扒拉「沟通技巧」书单下的所有评论,学会了怎么和客户打交道。
当然,也有人嫌社交功能干扰阅读。我的建议是:关掉消息提醒,把软件当成普通书架。毕竟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你怎么用。
三、电子书和纸质书,从来不是单选题
你可能会问:「用了微信读书,是不是就不用买纸质书了?」我的答案就一句话: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电子书适合碎片化阅读。比如在地铁上翻两页《活着》,午休时听一章《三体》,睡前窝在被子里看《明朝那些事儿》,这些场景用手机再合适不过。
可是遇到真正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比如《道德经》《红楼梦》,我一定读纸质版。在纸上勾画批注的沉浸感,是滑动屏幕替代不了的。就像喝茶,袋泡茶方便快捷,但想要品出金骏眉的茶香,还得用盖碗慢慢泡。
微信读书聪明的地方,是它从不标榜「取代纸质书」,而是悄悄填补了空白。我重读《百年孤独》,先用的电子书理清人物关系,再读纸质书的,两者配合,反而读得更透彻。
四、它让「坚持读书」变得不难
过去人们总是说「没时间读书」,现在微信读书把这个问题拆解了:每天读半小时送书币,读满N个小时点亮勋章,免费图书馆领取经典名著……这些小花招看起来幼稚,却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
心理学上有个「即时反馈」理论:人需要不断获得小奖励才能坚持行动。微信读书自然知道这一点,就把读书变成了升级打怪的游戏。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比拼本周阅读时长,为了不垫底,我愣是把《反脆弱》和《源泉》这两本大部头啃完了。后来想想,要是没有这份「虚荣心」,估计这两本书还没开始读。
不过话说回来,靠外力驱动终究不是办法。真正爱上读书的人,早就把软件当成工具,而不是目标。
就像《论语》里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哪天你不再为了勋章读书,而是纯粹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那才算真正喜欢上了阅读。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读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