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的印巴空战,看似是擦枪走火,实际上是南亚老冤家积怨的集中爆发。事发后巴基斯坦空军召开记者会盘了一遍事情经过,证实是印度于当日凌晨先行越境点的火。那么,印度为何敢挑衅一个拥核的邻国?
在我看来,提高支持率和国际话语权,恐怕只是表象,真正深层次原因,是“香料之路”——咖喱味的“一带一路”,正在多个方向遭遇滑铁卢。外交受挫,经济下行,不胜其扰的印度政府,正试图通过一场战争,来进行一场“豪赌”。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这场冲突。当天凌晨0点10分,印度空军在印巴边境的中北部逐渐集结并时有越境。作为应对,巴空军战机批次升空。20分钟后,印度更多战机升空,最大数量达到72架。并在印巴边境和克什米尔地带,分布在了不同的垂直空层。巴方眼见势头不妙,迅速启动多领域作战系统并迅速关闭领空,以防误伤民航客机。
面对巴方空军强大阵容,印度决定在本国领空利用布拉莫斯导弹等进行超视距打击,巴方则将作战规则由恐吓变为以攻为守以避免损失。印巴双方你来我往了大约一个小时,局势在凌晨1点30分前后突然陡变。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中队绕后突袭,锁定印度机群空隙,果断出手。这一波堪称经典的“击其惰归”,即在敌人露出疲态时狠狠打击。这波直接造成印度至少三架战机坠毁,至此这场空战总算告一段落。
即便这场空战并未全面升级,但印度的空中劣势却显露无疑。那么印度为何选在这个时候动手。
印度这几年看似风光,GDP增速排在了全球前列,大搞“印度制造”,搞AI、搞芯片、吸引各国高科技企业在印度建厂,但真实情况呢?内耗严重、通胀高企、失业率屡破记录,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对莫迪政府的支持度持续滑坡。
而打仗虽然会引发恐慌,但能瞬间将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利用民粹情绪压下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不过如果说仅仅是为了支持率选择的开战,那就太低估莫迪政府的这盘棋了。
最近几年,印度一直想效仿“一带一路”搞一个印度版,以自己为中心,打造一条对外战略通道。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中亚方向就不给力。印度原本指望通过伊朗的恰巴哈尔港连通阿富汗、中亚,绕开巴基斯坦搞自己的运输网络。但由于伊朗不让步,出海口就拿不下来。此外,特朗普上台后,美伊关系更加紧张,印度担心被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束缚住手脚,不敢放开去干。另外中亚国家实际上更倾向于同中俄合作,印度难以插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印度砸钱建了港口,事成之后发现,竟没啥用武之地。
其次南亚方向也在蠢蠢欲动。印巴对峙期间,孟加拉不仅为巴基斯坦交好,其退役少将在社交媒体上主张和中国联手,夹击印度东北部;斯里兰卡靠近中国,还让中国开发港口;尼泊尔一边参加上合组织,一边和中国谈基础设施合作。以往被印度视为传统势力范围的国家,正一个个地和中国拉近关系,印度南亚霸主的名号,早已名存实亡无人拥护。
再看中东方向,印度原本押宝美国支持的IMEC计划(印度-中东-欧洲走廊),想借此和以色列、沙特、欧洲连成一线,跟中国的“一带一路”抗衡。结果怎么样?以色列被抵抗之弧搞得焦头烂额,红海局势不稳,航运动脉不通;沙特还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不断加深。因此,IMEC根本没来得及启动,就“胎死腹中”。
欧洲就更别提了,特朗普政府自上台,就号召制造业回流美国。欧洲对印度制造频现不满。以苹果手机为例,不仅很多被质检拦住,还有很多出厂到欧洲,却屡遭投诉。
总之,印度的“香料之路”外交蓝图构想的很好,但现在却成了四面埋伏。外交孤立加上经济疲软,让莫迪政府不甚头疼。这种局面下,选择和巴基斯坦打一场“有限冲突”来转移内部矛盾,就成了莫迪政府最迫切的选择。可是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印度不仅没讨到便宜,还输得很难看。这场仗没能“转移矛盾”,反而让矛盾更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