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阿尔山,春雪消融、杜鹃初绽,这里是被大自然偏爱的林中秘境,森林与湖泊在晨曦中苏醒,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大自然精心雕琢过。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共赴“山水之约”。
“与山盟、与水盟”的和谐背后是公安民警辅警的倾力守护。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阿尔山分局立足实际,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旅游警务”,以细致周到的服务,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科技赋能 守护畅游路
2023年参加公安工作邓雪辛是景区派出所里最年轻的民警,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五一”小长假执勤工作。“旅游旺季每天求助咨询的游客特别多,其中最多的就是问路的。”邓雪辛翻着手中的笔记本介绍说。“我已经提前做好了功课,对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各个景点和旅游线路都背得滚瓜烂熟,完全能解答游客的问题,虽然节日期间在景区执勤很累,但看到游客得到满意回复后的笑容,一身的疲惫便会一扫而光。”
为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邓雪辛在旅游高峰期来临前,操控无人机拍摄了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江沟门景区附近的俯视图,并在图上清晰地注明了景区出入口、“网红打卡点”以及周边停车场等,以便游客更直观了解旅游线路和景点位置。
“民警同志,我找不到停车场了,你们能帮我找找吗?”游客丁女士向邓雪辛求助。
“你从前面路口左转,穿过房车营地,就能看到停车场了,你用手机拍下这份地图,游玩的时候可以参考。”邓雪辛拿着自制的“旅游图”给丁女士指明了停车场的位置。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阿尔山市境内唯一的5A级景区,也是阿尔山旅游餐馆集中的区域。面对旅游旺季‘井喷式’的车流和人流,为保障游客玩得安心、放心、舒心,我们运用无人机巡航、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延伸智慧警务触角,适时调整巡防值守策略,确保游客平安出游。”邓雪辛说。
多元共治 织密防护网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0万多公顷,景区入口到最远景点距离达60多公里。面对“景点名气大、景区面积广”的实际情况,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阿尔山分局创新推出“潮汐警务”动态调整机制,适时选派精干警力支援景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景区全年重点区域“见警率”达100%,对游客纠纷快处快调、遗失物品快寻快还,实现“人在景中游,警在身边守”。
警力跟着游客走,执勤随着形势变。“根据不同时段接待游客数量的变化,我们制定了分级旅游警务工作方案,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动态研判各景点、“网红打卡地”的治安、交通情况,科学优化警力布局。”阿尔山公安分局情指中心主任张博伦介绍。
“各位游客朋友,在景区游玩时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如果接到所谓‘快递理赔’电话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在带领游客前往驼峰岭天池景点途中,专职导游小李也不忘开展反诈宣传。这样的场景,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已成常态。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阿尔山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阿尔山公安分局积极响应,打造“5A警务服务5A景区”旅游警务模式,全方位强化景区7×12小时巡逻,建立3个警务站+N组机动巡逻的“3+N”巡逻防控机制,公安机关联合文旅、市场监管、交通、应急管理、卫生监督等部门,广泛吸纳旅游公司、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形成“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的强大合力,构筑起协同治理的稳固“基石”。
警务前置 服务游客零距离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江沟门景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饭店、酒店生意火爆,同样“门庭若市”的还有阿尔山公安分局景区派出所警务室。
“警察同志,我的旅行包找不到了,可能落在景区的班车上了。”“我手机没电了,能帮我充个电吗?”……几乎每天都有来警务室求助、报警的游客。
旅游旺季来临,为了快速出警、高效处警,给游客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景区派出所创新提出“警务前移、服务延伸”工作理念,将警务室“搬”进景区,建立突发警情处置“随叫随到”、便民服务“随时随地”快速响应机制,警务室内备有急救包、热水、雨伞等便民物品;咨询求助、寻人寻物等警务服务热线24小时响应,警务室成为了群众的“暖心驿站”。
“路上有民警及时疏导交通,景点也有民警值守、巡逻,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来阿尔山旅游,让人安心、放心!”吉林游客张阿姨称赞道。
“游客在哪里,警务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我们还会不定时组织民警到景区商铺、餐厅、观景台、步道等重点场所区域进行安全巡查。”景区派出所所长郑林峰说。派出所定期开展“地毯式”排查治理,确保安全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从“潮汐式”警力调配到“零距离”暖心服务,从清晨薄雾中启程的巡逻剪影到星河垂落时闪烁的警灯,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阿尔山分局将“旅游警务”打造成护航生态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在这里,每一名民警辅警都是游客的“平安向导”,每一处景点都有看得见的安全感。
供稿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
编 辑:戴紫君
校 对:魏汉中 沈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