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国雁
去年暑假,我和爱人从山东石岛沿228国道驱车返回东北。这条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滨海公路,依山傍海,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我们不急赶路,一路走走停停,傍晚就寻民宿落脚。
沿途,蔚蓝大海与天际相接,渔船海鸥动静相宜,路两旁的粉黛草随风起伏,如粉色海浪般迷人。在荣成段行驶途中,海边一座公园映入眼帘,其中,几座尖顶房远看似欧式建筑,凑近细看,竟是人字架尖顶房,整个房顶铺满“草”。我猜测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荣成海草房,于是停车一探究竟。
只见屋顶呈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屋脊倾斜约50度,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还用网状物笼罩。经询问得知,这些海草房是后建在景区的,真正保存完好的民居海草房,集中在港西镇巍巍村、宁津街道东楮岛村、烟墩角村等地。荣成海草房作为山东胶东半岛沿海极具特色的生态民居,此番不期而遇,令人惊喜。
史料显示,荣成海草房的诞生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荣成沿海,气候湿润,夏多雨、冬多雪。生长在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经海水浸泡冲刷,富含盐分,具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的特性。用其苫盖的屋顶,能抵御海风,还会在雨水冲刷下愈发紧实,可历经数百年不腐。海草房自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流传,元明清时期走向繁荣,现存最早的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这引发了我对海草房的浓厚兴趣,为了一睹真容又不耽误行程,我决定前往较近的烟墩角村。抵达后,村子里海草房相对集中,高脊陡沿,尽显厚重古朴。房屋朝向各异,街道规整干净。墙壁由天然石块或砖石混搭堆砌,虽斑驳却坚固。
据说,盖海草房需历经备料、垒墙、苫顶等七十多道纯手工工序,苫顶最为关键,海草要层层下压,每层仅外露十厘米左右。海草含大量盐分和胶质,苫成的房顶耐久防腐,与石料墙体配合,使海草房冬暖夏凉,居住舒适。而且,这种天然建材废弃后易降解,无污染。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多选择现代楼房,许多海草房因年久失修而破败。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此后,政府和各界纷纷采取保护措施,进行维护抢修与开发,鼓励村民经营民宿,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如今,海草房不仅是建筑,更是胶东独特的文化符号,其建造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它被称为“活的中国生态建筑标本”,2024年烟墩角村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成为胶东沿海生态文化的象征和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回望静静伫立的海草房,它们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渔家风情,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传承。
(本文作者为黑龙江佳木斯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