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痕处处皆成韵,言笑声声尽是诗
——说说导游那些事儿
□ 亓玉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最近的日子,我像被旅行施了魔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犹记十几年前与先生携手驴行的洒脱,而今更醉心于团体长线游的丰盈。上个月,五人小队踏遍青甘大环线的豪迈山河,余韵未散,便应好友山水韵之邀,四人再度启程,奔赴新疆十日之约。
团体旅游的魅力,恰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浸润,皆因导游的妙语点睛。青甘大环线的珊珊导游,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魄勾勒西北盛景,令我连夜挥笔成文;而此次新疆之行的靖导,同样博古通今,将漫长车程化作“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知识盛宴。她的讲解如星辰散落夜空,驱散旅途的疲惫,点亮我们心中的向往。
若有一日成为导游,我想,这必是场与山河的浪漫对话。每一次出发都是“欲穷千里目”的探索,每一次相遇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份职业不仅是谋生之道,更是奔赴“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绮丽风光,奔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市井温情,奔赴那些等待诉说的岁月传奇。
靖导曾笑着分享初入行的趣事:面对客人索要“最高标准矿泉水”,她自信捧来百岁山,却换来无奈摇头。直到“依云”二字点醒,她才悟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导游之道,恰似寻宝人勘探秘境,唯有深谙风土人情,方能呈上最契合心意的旅途馈赠。
踏上行程,地理知识是指引方向的北斗。从伊宁到那拉提,蜿蜒国道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水墨长卷。客人的每一个疑问,都是等待解开的谜题。靖导总能以“胸中有丘壑”的从容,规划出“曲径通幽处”的绝美路线,带我们领略“一步一景皆入画”的风光。
历史遗迹前,靖导手中的历史钥匙轻轻转动,“千年史册藏幽处,一朝开卷见春秋”。朝代更迭、英雄轶事,皆化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叙事,让游客触摸“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历史温度。而人文故事,则是她编织的五彩丝线——节日的传说、技艺的传承,串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化共鸣。
最令人动容的,是靖导讲述的军垦故事。她的祖辈如“开荒破土立丰碑”的拓荒者,在戈壁深处搭起地窝子,用坎土曼开垦出绿洲;父辈如“接棒耕耘续华章”的坚守者,钻研农技,改良土壤;而她自己,虽曾向往远方,却因“落其实者思其树”的眷恋,扎根故土。三代人的故事,恰似“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将荒漠变为沃土,书写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赤子深情。
在科技赋能的时代,导游更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视野。无人机升空,镜头定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让导游从讲述者蜕变为时光捕手。这些影像如琥珀,封存着“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动,待岁月沉淀,依然鲜活如初。
导游之路,永无止境。每一次带团都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挑战,而正是这份未知,赋予职业独特魅力。若我有幸成为导游,愿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灯塔,照亮旅途;化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讲述者,传递山河深情;更要做“流光容易把人抛”的逆行者,用镜头与文字,将美好定格成永恒的诗行。
亓玉玲,笔名秋水,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散文集《秋水涓流》、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入驻《散文十二家》第2辑、第18辑、第21辑,《文艺评论十二家》第1辑。《散文十二家》第7辑、《诗人十二家》第3辑主编。
琅嬛文库
下一篇:【中国旅游日】爱旅游,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