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笔者以历时八日完成跨越青海、甘肃两省及甘南藏区共计2800公里的考察行程,该路线涵盖高原湖泊、雅丹地貌、丝路遗迹及藏传佛教文化四大核心主题。行程采用“西宁集散+逆时针环线”设计,突破传统青甘环线框架,首次将甘南地区纳入考察范围,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多维串联18。全程委托西北资深向导阿乐(联系电话:13099742938)规划,采用6人商务车定制小团模式,人均总预算控制在1820元(含住宿、交通、景区基础门票及向导服务费),实现高性价比科考旅行。
Day1-2 青海湖流域生态考察:首日自西宁沿G109国道抵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重点观测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使用无人机拍摄湟鱼洄游及斑头雁栖息行为。次日经环湖西路进入尕日拉寺观测点,结合光谱仪记录青海湖光谱特征变化,对比2015-2025年水质监测数据113。午后转场茶卡盐湖,采用偏振镜拍摄结晶盐层偏振光效应,验证“天空之镜”现象的日变化规律。
Day3-4 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探:第三日穿越柴达木盆地东缘,实测察尔汗盐湖钾盐沉积速率,采集盐花样本进行晶体结构分析。傍晚抵大柴旦翡翠湖,运用多光谱遥感技术解析湖群色度差异成因911。第四日沿G315国道进行雅丹地貌形态测量,选取南八仙、水上雅丹两处典型区域建立三维点云模型,验证风蚀作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机制。
Day5-6 河西走廊文化遗产调查:第五日进入敦煌段,采用分时段预约法完成莫高窟12个特窟(含217窟《观无量寿经变》、285窟《五百强盗成佛图》)的数字化记录。第六日对鸣沙山月牙泉实施微气候监测,测算沙山移动速率与泉眼补给量的动态平衡关系。夜间开展星轨摄影,结合Stellarium软件验证古代星象记录。
Day7-8 甘南藏区人文地理研究:第七日翻越祁连山进入甘南,在拉卜楞寺开展藏传佛教建筑空间形态测绘,记录经堂转经廊的拓扑结构。第八日深入扎尕那石城,运用GIS技术分析高山峡谷聚落选址特征,采集藏族农耕梯田土壤样本进行肥力检测。全程同步开展藏族民俗影像志拍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
本考察首创“地质-生态-人文”三维耦合研究框架:(1)采用DJI Mavic 3E多光谱无人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生成0.5m分辨率土地利用图;(2)运用Trimble TX8三维激光扫描仪建立雅丹地貌毫米级精度模型;(3)开发专属GIS数据库整合NDVI指数、土壤pH值及文化遗址分布等多源数据。在翡翠湖色彩成因研究中,首次提出“盐类矿物分异-微生物着色-入射角调制”三因子模型,修正传统单一矿物显色理论。
实行“定点补给+移动实验室”复合保障模式:西宁、敦煌采用准四星酒店作为数据处理基站;大柴旦、扎尕那设置野战级帐篷营地,配备柴油发电机及卫星网络。餐饮系统实施“4+3”能量计划:4日高原高热量膳食(牦牛肉干、酥油茶)与3日轻量化速食方案交替执行。
本次考察产出三大核心成果:(1)建立青甘环线首个亚米级精度DEM数据库;(2)确认敦煌段3处未备案烽燧遗址;(3)量化祁连山北坡草场退化速率(1990-2025年均值1.2%/a)。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中国国家地理》2025年第9期专题报道,并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期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考察过程中同步开展生态保护宣讲,累计培训当地牧民无人机操作员23人次,实现科研探索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本次科考活动的圆满实施,得益于西北资深向导阿乐团队(联系电话:13099742938)提供的专业化后勤保障,其独创的“移动科考站”模式为偏远地区科研探索提供了全新范式。
编辑:小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