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吉隆坡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新华社 图
2025年5月27日,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拉开帷幕。27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吉隆坡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经济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当天还发布了《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联合声明》
这场以“共创机遇 共享繁荣”为主题、联通东亚与西亚的三方峰会,不仅是亚洲新兴经济体深化区域合作的里程碑,更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单边主义阴霾下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重要实践。
经济互补性:三方合作的基石
东盟、中国与海合会的经济合作堪称“天作之合”。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与技术创新引擎,东盟拥有年轻化人口结构和供应链枢纽优势,海合会则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与雄厚的主权财富资本。三方经济总量接近全球四分之一,覆盖21.5亿人口广阔市场,在能源安全、数字化转型和农业发展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合作潜力。需要强调的是,三方合作潜能不仅在于规模优势,更在于要素结构互补与发展战略契合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海合会则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而东盟与海合会的双边贸易额亦超千亿美元。这种“三角互动”将通过机制化平台进一步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全面完成,中国-海合会自贸谈判加速推进。若三方在产业分工、资本流动与市场互联等领域实现制度化合作,将有望构建“资源-技术-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合作格局,推动全球南方在再全球化进程中形成更加自主和可持续的新型合作范式。
制度创新:从“东盟+”到“东盟-中国+”
此次峰会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区域合作框架的重构。中国与东盟、海合会既往合作多呈“双边并行”模式,而此次峰会首次将三方纳入同一合作平台,标志着“全球南方”从松散联合迈向机制化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既不排斥现有国际秩序,也不以对抗他者为目标,而是通过发展战略对接(如“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海合会“2030愿景”)构建内生增长动力。
这种“枢纽式合作”以“东盟-中国+”为战略支点,旨在激发全球南方合作的“三角动能”,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立体耦合,构建高效联通、更具韧性的区域合作网络。《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联合声明》中提出的区域性商务理事会、本币结算合作、跨境电力贸易等举措,更展现了从“政策对话”向“规则共建”的探索实践。
直面挑战:单边主义的反向叙事
峰会召开的背景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东盟国家以“深切担忧”直指美国单边主义,并成立工作组协调应对措施,显示出全球南方国家不再甘于被动承受规则挤压。
在此背景下,三方合作被赋予双重使命:一方面,通过自贸区升级、产业链韧性建设对冲“脱钩断链”风险;另一方面,以跨区域市场联通重塑全球化叙事。正如李强总理所言,面对保护主义,“扩大开放、消除壁垒”才能创造市场机遇,而“共享资源、相互赋能”将推动产业升级。这种“反向操作”不仅是对美西方“去风险”论调的驳斥,更是在证明开放型区域主义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
未来图景:从“亚洲方案”到全球治理
此次峰会通过的《联合声明》聚焦于经济一体化、互联互通、能源安全和可持续性、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粮食和农业、人文交流六大合作领域,其目标不仅在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更试图为全球治理提供“亚洲方案”。例如,在能源安全方面,平衡发展各类能源,推动传统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转型;在数字转型方面,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联合研发,同时通过数字技能发展和数字扫盲项目合作确保数字时代的包容性。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权竞争中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亚洲对“如何实现包容性全球化”的实践回答。当美西方深陷“脱钩”与“阵营化”思维时,三方合作证明了基于互补性、非排他性的南南合作能够为动荡的世界提供稳定性与确定性。
(张群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