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举办了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数字金融”主题讨论。与会嘉宾认为,金融机构不用AI肯定要被淘汰,但同时要关注使用AI带来的模型幻觉、算法黑箱新风险,以及会不会放大传统类风险,因此应构建AI金融治理闭环,开展包括应用分级和监管制度等必要探索。
肖钢:DeepSeek使中小金融机构具备AI应用能力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发表题为“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季度形势分析”的主旨报告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首先发表题为“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季度形势分析”的主旨报告,表达了他对今年一季度我国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发展状况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
肖钢表示,一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 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长水平,为宏观经济实现超预期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特别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投资热度显著增加,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了活力。
他指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而从企业总量、法人单位占全国比重、领军企业等角度看,东部领跑态势明显,“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A股上市公司贡献了全国九成以上的营收和净利润”。
肖钢认为, 从数字金融发展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在数字金融领域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DeepSeek的出现实现了AI平权,使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具备应用AI大模型的条件和能力,使整个金融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不断应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各种AI大模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了数字金融发展生态,也提高了金融效率和客户体验”。
肖钢指出,今年一季度数字金融发展呈现一个特点——金融数据市场建设开始进一步深化,各个金融机构也在探索很多不同发展模式,特别是从政策角度,场景、技术共同推动金融数据市场发展,特别在国家数据空间建设行动指引下,各个金融机构开始着手建设数据空间基础设施,目的就是为了激活数据要素,推动数据流通,更好释放数据利用价值。
肖钢表示,下一步应当从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加快构建生成式AI金融应用的治理闭环,以及建设高质量的金融数据市场等方面破解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堵点。
张健华:金融机构不用AI,肯定要被淘汰
金融行业该如何找准AI+的关键切入点,以顺应数字金融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认为,金融业要围绕自己的核心功能,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术。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
张健华表示,由于有AI技术的加持,金融机构首先能够更好地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找到客户的实际需求。他认为,金融机构要对AI有所了解,最关键的是要确认AI适合自身,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能全面利用AI。“技术适用性也非常重要,要有投入,但要适合自身的能力,满足自身的要求”。
张健华指出,AI更多是助力能力提升的倍增器。在数字化时代,特别在全社会人工智能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不用AI,肯定要被淘汰,“换句话说,AI是一个必要条件,但还不够充分”。
莫万贵:以六个主体共同构建AI金融治理闭环
就如何健全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治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当前面临一些新的形势,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很多应用在不断深化。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
他指出,从治理角度,首先要关注的是使用AI带来的模型幻觉和算法黑箱两个新风险;其次,要关注AI特别是大模型的应用会不会放大传统类风险。他提出,要从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科技公司、行业治理组织、监管部门、金融生态系统里的从业人员等六个主体出发,构建AI金融治理闭环,要各尽其责,把监管和治理做好。
莫万贵指出,金融机构要更加审慎,一是业务场景和特定技术是否适配,二是尽可能减少对大型科技公司的过度依赖,三是要更加重视人机协同注重业务流程再造。他强调,从监管部门来看,也应做到包容审慎,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监管科技建设,同时对科技公司要有一些额外的监管要求。
李振华:AI大模型使“千人千面”真正成为可能
如何看待AI赋能普惠金融的?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表示,首先,从这波大模型出来之后AI有了更高能力的上限,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其次,经济规律也在推动着更强的模型向千行百业渗透,其中金融、医疗、电商、通信、传媒等行业会发展得非常快,“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于AI大模型的应用在快速提升,从通用场景逐渐走向核心场景”。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
他指出,有了AI大模型,才使“千人千面”真正成为了可能,“今天大模型应用,无论在理财、对公,还是助手层面,都可以让这种更专业、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千人千面’的智能化服务成为可能”。
李振华认为,推进AI赋能普惠金融,可以从大模型的应用分级和监管制度,以及高质量的指令数据合作生态这两个层面去探索制度配合,同时还需要推动建设可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完善行业大模型的技术标准。
张鹏:AI最终也会变成一种基础设施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张鹏指出,大模型的本质是对世界信息的学习、压缩和表达,再反向利用。人工智能除了作为一种工具型的技术涌现,也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种实体存在。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张鹏
张鹏认为,AI改变数字金融或者未来金融的走向,不是简单的工具层面改变,而是可能要从整个思维范式、服务范式改变,“有人跟我说过一句话,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之后,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会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为以服务为核心”。
AI最终也会变成一种基础设施,张鹏表示,“什么时候才会觉得这个基础设施不是威胁,而是有利的,就是大家对这个事情非常了解,普遍都接受,且认知都成熟了,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是可掌控的” 。
数字金融未来预测:安全和公平的智慧金融
主题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主持人请与会嘉宾预测数字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张鹏认为,希望数字金融未来会变成像水和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一定需要很好的技术、数据、监管作为安全保障的基础,最终让大家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而不是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
李振华认为,AI大模型,未来将进一步赋能金融行业再次腾飞,让我们的金融机构形成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需要吸取数字时代的教训,应当同步建设应用分级,防范系统性风险和跨领域风险等。
莫万贵表示,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数字金融对其他四篇大文章会有非常大的促进,前景是非常好的。当然有一个约束条件——安全和公平。
张健华指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着未来爆发式的增长。未来的金融业叫数字金融,再高一个层级就是智慧金融,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金融业一定会更加智能化。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方晓林(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