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根廷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份额呈下滑趋势。海关总署近日发布了2025年4月的葡萄酒进口数据,阿根廷进口量17.04万升,量同比下降3.35%,排名跌至第10。市面上对阿根廷葡萄酒的需求也放缓,阿根廷葡萄酒在华现状可谓是挑战和潜力并存。阿根廷葡萄酒在中国到底该如何破局?
最近,阿根廷葡萄酒似乎迎来了新的转机。中国南方最大的航运枢纽广州港于4月底宣布正式开通直航秘鲁钱凯港的航线。这条中拉经贸“黄金通道”不仅缩短了中秘之间的物流时间,更通过南沙保税仓的创新模式与中拉港口联动,这或许是阿根廷葡萄酒的一根救命稻草。有了新航线的加持,阿根廷葡萄酒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逐个击破,才能在机遇下迎来新生。《葡萄酒》杂志记者在多方采访后,梳理了大致方向。
图片来源:unsplash
航线新机遇,物流提速
新航线与南沙保税仓的“双轮驱动”
新开通的WSA3航线由中远海运运营,串联秘鲁钱凯港、墨西哥曼萨尼约港、智利圣安东尼奥港等拉美核心港口,单程海运时间缩短10天,物流成本降低20%。南沙港保税仓体系则通过政策与基建创新,可进一步释放南美贸易的流通潜能与降低物流成本。阿根廷葡萄酒协会Sherry Pei认为,这一航线将为中国与南美贸易注入新动能:“从长远来看,新航线为阿根廷葡萄酒提供了更灵活的运输选择,有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
图片来源:骏德商业集团
骏德商业集团作为2015年首批入驻南沙自贸港的企业,深切感受到了这波红利带来的权益。骏德商业集团董事杨宛莹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一决策基于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的优势,覆盖约大湾区约8000万消费人口,以及自贸港税收优惠、通关便利等政策红利。”依托南沙自贸港保税区的的保税政策支持,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叠加高效的通关效率,加速了资金周转。仓库紧邻南沙港,依托港口国际航线密集的优势,可实现全球美酒美食的快速集散。
这一成功的先例,为业内提供了蓝本。“港口+保税仓”的双轮驱动模式,可为阿根廷葡萄酒开辟高效通路。以马尔贝克为例,通过南沙保税仓预存储备,其终端配送时效提升50%,物流损耗率从8%降至3%,为抢占中国市场赢得关键先机。
图片来源:unsplash
关税与成本压力成关键制约
阿根廷葡萄酒进入中国需面临多重税费叠加,而智利、澳大利亚等竞争对手因自贸协定享受零关税相比之下阿根廷明显竞争力不足。阿根廷除了14%的关税外,还需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等,税费合计可达货值的40%以上。阿根廷出口还需提供领事认证的原产地证明、卫生检疫证书等文件,流程繁琐且耗时,进一步推高成本。而全球通胀压力与阿根廷比索汇率波动,导致出口成本阶段性上升。
图片来源:unsplash
面对关税高墙,阿根廷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打法”。相较于价格敏感型产品,中国消费者对阿根廷高端葡萄酒(如单一园马尔贝克、高海拔白葡萄酒)的需求保持强劲——这类产品因稀缺性和独特风格,关税敏感度较低。阿根廷葡萄酒协会Sherry Pei提到:“关税差异对中低价位市场的影响客观存在,我们希望可以强化消费者对阿根廷风土的文化认同,从而弱化纯价格竞争。当然,我们始终期待可以加快自贸协定谈判,为双边贸易创造更优政策环境。但在此之前,阿根廷葡萄酒将以品质为锚,持续深耕中国精品酒市场。”
中国市场正在转型,
马尔贝克竞争力弱?
图片来源:wines of argentina
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期,商务宴请等传统场景需求收缩,而家庭佐餐、悦己消费等新场景尚在培育。近年来,消费者的口味也逐步向“清爽”的风格靠近,消费者表现出对白葡萄酒品类的偏爱,在市场上稍显竞争力不足。
“其实阿根廷不乏有特浓情这样的代表性白葡萄品种。”EMW由西往东美酒品牌经理Zoe Zhang认为,“高品质马尔贝克可以做到很优雅而不是一味追求浓郁度和酒体,尤其是当下整体市场流行优雅、轻盈风格的葡萄酒的时候,阿根廷也会随之更新他们的酿酒风格。阿根廷亦有很多产区、品种,风格类型各异,只是需要时间去推广阿根廷的多样性,转换消费者的刻板印象。”
在走访阿根廷酒协和酒庄时发现,阿根廷葡萄酒的产区其实已经抓住流行趋势开始向更高海拔以及沿海地区、更冷凉的地方去探索。在这些新兴的产区已经有非常成熟的风格,并且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能找到它们的踪影。阿根廷葡萄酒本身就极具多样性,马尔贝克不仅能出产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它还可以酿造非常轻盈的白葡萄酒。而白葡萄品种除了特浓情,霞多丽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白葡萄酒还会采取多种不同的酿造工艺,例如多次采收、不同海拔、不同葡萄园的同一品种混酿等等,带来不同的味蕾体验。只是白葡萄酒的进口量目前还是比较少,一些酒商表示随着消费者口味的转变,也会计划进口不同风格的阿根廷葡萄酒。
从行业协会到消费终端的“破局之路”
阿根廷酒协的主动出击
图片来源:unsplash
阿根廷面对B端做了很多推广,但面对C端还是存在缺失,消费者认知不足已经是阿根廷在华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对阿根廷葡萄酒的认知多停留在“马尔贝克”单一品种,头部品牌举办的活动与宣传不多。在走访过程中,普遍消费者只对马尔贝克产生印象,并未能列举出3个以上的阿根廷葡萄酒品牌。消费者飛川表示:“对阿根廷的印象除了葡萄品种马尔贝克和产区门多萨,印象就是酒体饱满。”而经济下行,消费力总体下降,走精品路线的阿根廷葡萄酒亦要相应开拓大众品质路线。阿根廷葡萄酒协会已有相应计划,在推动品牌推广与商务对接上做了不少措施:
电商渠道深度合作:阿根廷葡萄酒已经多方位在线上平台铺货。如阿根廷葡萄酒京东国家馆、阿根廷葡萄酒天猫旗舰店,也有联合头部KOL/教育者(比如小皮)搭配不同场景和人群精准营销。小红书、抖音、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都能找到200元左右的阿根廷主推产品。借助直播电商与跨境直邮,阿根廷葡萄酒可绕过传统分销壁垒,直接触达二三线城市消费者。Zoe Zhang:“EMW也在积极发展线上渠道,寻求阿根廷产品跟头部电商的合作以促进销量。并且,整体销量一直上涨。” 年轻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阿根廷葡萄酒的“高性价比”标签,尤其在200-500元价位段。电商渠道消费者对阿根廷葡萄酒的复购率达35%。
图片来源:天猫Tmall
精准市场教育,沉浸式风土体验:市场上对于阿根廷葡萄酒的宣传有不同的声音。业界认为阿根廷葡萄酒宣传落地还是不错,会有一定的推广活动和政策;消费者则认为对比其他产区仍存在不足。对此,协会已作出相应调整,会联合KOL、葡萄酒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培训课程,强化马尔贝克与安第斯山脉产区的认知标签,直观呈现高海拔产区的独特生态。阿根廷葡萄酒早在2016年就创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近期在安排更新,相信很快就能发布新版本,普及更多爱好者。
亚洲侍酒及教育中心AWSEC的讲师陈成懿Jerry说道:“AWSEC在今年4月份的马尔贝克日联手阿根廷葡萄酒协会举行了马尔贝克日品鉴活动。作为葡萄酒学校,AWSEC一直秉承对各种课程的推广,但阿根廷相对其他主题的确不是最受关注的。我认为阿根廷可以将官方产区课程全面落地,结合线下和线上等各种模式,致力于专业的品鉴体验,让更多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背书的课程更正式、更系统地了解阿根廷葡萄酒。”
图片来源:wines of argentina
餐饮场景的突破:阿根廷葡萄酒正通过米其林餐厅、酒店、精品酒馆等渠道树立品牌形象。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精品酒馆已经陆续开始引入阿根廷马尔贝克,侍酒师评价其“果香充沛,适合搭配中式烤肉与川菜”,形成差异化卖点。200-300元左右的价位能在餐厅保持一定竞争力。有望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餐厅尝试售卖口味相对轻盈的阿根廷葡萄酒。
文化跨界联动与展会:在未来,阿根廷酒协除了会积极推动酒庄参与国内的展会(如成都糖酒会、进博会),还会联动阿根廷探戈等文化IP加入主题品鉴会,增强消费场景联想。提升阿根廷整体的形象。
图片来源:wines of argentina
展望阿根廷葡萄酒在华的未来
南沙港直航钱凯港的航线,为阿根廷葡萄酒打开了“速度与成本”的双重红利窗口。若阿根廷葡萄酒能加大宣传力度和专业知识的普及,顺应市场消费与口味的新风向,借势电商浪潮,阿根廷葡萄酒有望从“小众精品”迈向“大众品质”,破局回暖。
写在最后:
新航线为南美其他国家带来红利
新开通的航线除了让阿根廷看到新的机遇,智利、秘鲁亦是受惠者。近年,秘鲁的皮斯科(Pisco)也顺势而上。中秘文化交流的深化为皮斯科酒创造了品牌推广的契机。秘鲁出口和旅游促进委员会PROMPERU商务领事Bernardo Muñoz Angosto木诺表示:“作为秘鲁的国酒,Pisco酒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地位堪比中国的茅台。这款兼具传统与风味的烈酒,完全有潜力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中国市场对进口酒类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以Pisco为基酒调制的鸡尾酒既契合年轻消费者追求时尚的口感偏好,又能满足商务人士对品质的追求。”
图片来源:秘鲁旅游局
Pisco在中国市场的差异化优势
作为秘鲁国酒,Pisco凭借其独特的工艺与风土特质,在中国烈酒市场展现出鲜明特色。首先,Pisco严格遵循原产地标准(D.O.),仅使用纯葡萄汁发酵蒸馏,不添加水或其他成分,形成纯净馥郁的香气基底。秘鲁沿海与山谷产区的风土差异亦为Pisco注入多样性,例如伊卡谷地的干燥气候塑造出更浓缩的果香。相较威士忌、伏特加或白酒,Pisco兼具葡萄烈酒的优雅与工艺复杂性,既能融入鸡尾酒文化,也可作为高端品鉴选择,为追求新颖体验的中国消费者提供差异化选项。目前秘鲁的Pisco在中国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和经销商门店双渠道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