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我刚毕业那会,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特别不好。在评课,和家长沟通,和同事聊天,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不知道说什么好,容易紧张,一紧张,我说话就会不流畅。(往往会吞下口水再接着讲)。但是,我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感觉现在的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强多了。
那我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你要练好普通话。字正腔圆,语速匀速,声音清脆响亮但不聒噪。我就是通过给小朋友上课来练习。那会,经常背教案。开场白,结束语,过度语,小故事等几乎都是采用背。方法挺笨的,但是还有有点效果。而且背了一个学期,感觉自己上课流畅了。那会,我还积极参加各种说课,赛课,一轮一轮比,胆子也越来越大。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心里素质也就练出来了。
其次,多看和自己工作需求有关的书。老师嘛,必不可少的要和家长打交道。自己先查查和家长们可以聊的内容,通过学习案例,看看优秀老师怎么和家长聊天的。怎么把天聊好,聊得彼此开心又可以达到目的。这里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家长沟通技巧等。
再者,要乐于和家长互动交流。除了聊孩子学习的内容,也可谈谈彼此的育儿关,生活琐事,工作见闻啥的。(当然,教师很忙,但是只聊孩子学习,有时不便于了解认识这位家长。工作中也不是经常聊。碰到了,可以多方位地互动交流。而且这也是挖掘家长资源的大好时机。)和家长交流互动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吧~
平时,也要做一个喜欢梳理思绪,积极用文字记录的人。写的过程其实是整理思维,理清表达顺序的过程。多写写,坚持原创,最后那些东西都成了自己的。写除了垂直领域创作,最好也应该横向领域多涉猎。这样自己的知识面才够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才会有深度。
平时你要多看。看新闻,看热点,看各种人的评论。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持不同观点,可以让你更好地理清思路,同时对问题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像我,在外面,我有时不怎么喜欢说。总担心自己说不好,说得空洞乏味。所以,我一般先听。听完后再从别的切入点开启我的观点。这样听众会觉得你讲得不一样,很有思想。而且,我在家里,很喜欢说,和老公交流。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问。在一问一答中,我也获得了很多知识。慢慢地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就提高了。
最后,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要做一个会生活的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每一个问题都搞明白搞透彻,你和谁聊起天来都会有内容谈。比如:化妆,买车,买房,美食,家务,配眼镜。贷款,育儿,孩子上学就业~好多好多~一旦你知识面宽了,和小朋友也就会说了。像我就是因为在带娃过程中接触了不少月嫂,育婴师,保姆阿姨,就知道了和宝宝沟通交流的套路和技巧。宝宝每每被逗得咯咯笑。当然,你的对象是幼儿,其实你也可以多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从中就会获得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
相信自己,努力积累,抛开胆小,勇敢历练自己,有一天,你就能说会道,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