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5日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迄今为止,航天员们已经在空间站内飞行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三名航天员完成了与神舟十九号乘组的交接工作,并开始执行各种重要的任务,包括多个空间科学研究项目。
在日常工作中,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们不仅负责维护空间平台,还确保生活与健康保障系统的正常运作。他们顺利完成了节点舱径向舱门防护装置的在轨安装、站内环境监测等任务,同时还进行了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工作。此外,他们还进行了舱外航天服的巡检测试,以及物资的清点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完成了舱外航天服巡检工作时,很多网友猜测,他们很可能准备进行首次出舱活动。果然,官方消息证实了这一猜测,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择机进行出舱,开始本次飞行任务的首次出舱活动。
尽管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尚未出舱,我们暂时并不清楚他们在此次出舱活动中需要完成哪些具体任务,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将继续为中国空间站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这个任务在神舟二十号的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已经明确提到过。
根据计划,神舟二十号的在轨时间大约为6个月。在这期间,航天员们不仅要完成各种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还需进行出舱活动和货物进出舱的工作。他们的任务还包括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以及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的安装与回收。因此,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仍然将集中在提高中国空间站对空间碎片、空间小颗粒等威胁的防护能力上。
或许有网友会疑问,为什么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已经完成了类似的出舱任务,那么为什么现在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还需要继续进行这一工作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长期暴露在外太空的恶劣环境中,空间站等航天器面临着巨大的安全挑战,尤其是对载人航天器而言,安全性是首要任务。近地轨道中漂浮着大量的空间小颗粒、碎片以及太空垃圾,这些物体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哪怕是微小的粒子,也有可能穿透飞船或空间站的外壳,造成严重损害。
例如,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就曾对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的太阳翼进行舱外修复,因为它曾经遭受空间小颗粒的撞击。虽然问题已经得以解决,但为了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空间站需要增加防护装置,以增强其防御能力。
尽管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已经进行了防护装置的安装工作,但这项任务仍是常态化的,并且并非一蹴而就。由于航天员在舱外工作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在失重状态下工作时,他们每次的工作量都有限,因此需要多次出舱才能完成预定的任务,逐步加强空间站的防护能力。
在每次出舱之前,航天员需要进行舱外航天服的详细检查,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当准备就绪后,他们才会穿戴舱外航天服进入外太空进行操作。在舱外工作时,由于没有任何支撑点,航天员必须漂浮着完成各种任务。每个防护装置的设计、安装方式、安装位置和尺寸各不相同,因此航天员必须非常熟悉每一个装置的细节,以便顺利完成安装。
此外,外太空环境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挑战,那就是“日出日落”。空间站和飞船飞行速度极快,每天会经历16次日出和日落。因此,即使在白天出舱,航天员可能也会突然进入黑暗状态,这时候他们需要等待下一次“日出”,才能继续工作。更糟糕的是,航天员无法在日落后回到空间站,而是要在外太空等待,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另一个挑战是,出舱活动的时间通常较长。比如神舟十九号的首次出舱活动持续了9个小时,创造了新的纪录。这么长时间的工作意味着航天员的体力会消耗殆尽,尤其是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虽然出舱时航天员的工作效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的消耗会使得后期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尽管每次出舱任务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但经过多次出舱活动后,中国空间站的防护能力逐步得到了显著提升。
至于神舟二十一号为何已经进入待命状态,虽然该飞船预计在10月下旬才会发射,但它已经处于待命状态。这是因为每艘神舟载人飞船都搭载3名航天员,且每次飞行任务的时长较长。在较长的飞行过程中,飞船和空间站暴露在外太空的风险更大,可能会受到空间碎片和小颗粒的撞击。因此,航天部门采用了“发一备一”的模式,一旦在轨的飞船或空间站出现问题,待命的神舟飞船可以迅速发射,将航天员安全接回。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并保证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