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壮烈激昂、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抒发出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让国人喜欢而广泛传颂。这首词里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中“贺兰山”到底是哪座山,成为现代部分学者研究以及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国地势图上的两处贺兰山,东为磁县贺兰山、西为宋夏贺兰山
这场纷争有两个答案:一是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主峰海拔3556,在自秦汉以来在大一统王朝都极为重视、有着“得贺兰山则控西北”之称的贺兰山。二是位于河北省南部的磁县,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1~2公里,最高海拔仅186.7米(数据来自网络),仅在宋朝有些许名气的贺兰山。
那么这两座“贺兰山”究竟哪个才是岳飞词里的呢?
自1984、85年开始,我国海峡两岸学者指出磁县贺兰山即是岳飞词所指以来,到现在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支持这个观点,其中自然也包括笔者。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报道已经很多,本文就说两个浅显的道理。
一是从战略方向上看。岳飞是抗金名将,他自然是抗金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也反映的是抗金之事。而宁夏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岳飞抗金之时,该地已位于西夏国腹地百余之久,西夏自然不是岳飞领兵所指。如果非要说经过这里抗金,那就需要南辕北辙多走数千、上万里的道路,一般人都不这么干,一代名将岳飞当然也不能这样。磁县贺兰山则位于宋军向北抗金的正方向,北上抗金这里是必经之路。
西夏图,可见贺兰山在其国都附近,地处国家腹地
二是从宋人的情怀来看。河北磁县的贺兰山得名于“贺兰真人”,康熙《磁州志·山川》记载:“在州西北三十里,山非高峻而蜿蜒起伏,长亘二十里,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因以得名”。关于“贺兰真人”其人,《宋史·卷四百六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有记载,其原名为贺兰栖真,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被真宗以“思得有道之人,访以无为之理。久怀上士,欲觌真风”为由诏入朝廷,赐号宗玄大师。宋真宗时期是北宋由建国初期向全盛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其和平环境与经济复苏为仁宗至神宗鼎盛时期的繁荣奠定基础。因此,已沦陷在金朝境内、在真宗时期获封的“贺兰真人”所居之所“贺兰山”作为一座不能被移动、被破坏的事物,或许会成为宋人的一个值得纪念的精神符号。
清康熙《磁州志》中的《贺兰积雪图》
虽然今天大家对岳飞词里的贺兰山就是河北磁县贺兰山有了清晰认识,但是在古代的记载、特别是贺兰山所在磁县的地方志中,并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
1970年左右卫星图上的贺兰山与贺兰河
在康熙《磁州志》中除了记载有贺兰山的来历之外,还有许多有关贺兰山的诗词。
磁州人、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张榕端有诗《贺兰射雉行,为金都阃作》:
贺兰风高凋木叶,将军冬日问打猎。……耳热披襟指箭瘢。昔曾苦战奏三捷,醉卧平芜鼻如雷,不知帐外满天雪。
此外,还有众多的以《贺兰积雪》为名的名家题咏:
知州任塾题八景诗
斜日云沉壑,回风雪满台。欲寻蜕看,谁喝石门开,种玉留遗璞,烧丹集弃灰,还疑人去后,岭树低寒梅。
邑人杨方晃题八景诗
自昔丹成去,山灵据姓名,六花添好致,寒宇一堆琼。
邑人许晟题八景诗
贺兰山畔雪,烈日照愈好,真仙卧不起,千载无人扫。
其他人
宋代真人去不回,山名仙字两相猜,丹成黄白难遗术,常散天花作玉堆。
而在该志中也记载着很多和岳飞有关的古迹:
岳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曾驻兵于此。
岳忠武鄂王庙,在东关,明天启元年知州牛维赤建,祀宋岳飞。
康熙《磁州志》中磁州舆图,可见贺兰山、岳王庙、岳城及岳武穆庙
虽然在古代磁县有有关贺兰山的诗词,也有有关岳飞的记载,但是奇怪的是却没有找到将贺兰山与岳飞联系起来的记载,也不知道是何原因,不过相信如果有记载的话,会在清康熙《磁州志·山川》的“贺兰山”会如此描述:
在州西北三十里,山非高峻而蜿蜒起伏,长亘二十里,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因以得名。岳武穆《满江红》“踏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即此。
从岳飞的角度想来,可能主要有三点。
一是这里是岳飞的根基所在。岳飞的老家在今天河南省汤阴县,这里距离贺兰山仅100余里。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宗泽在靖康元年(1126年)任磁州知州时,岳飞投入其麾下后,在磁州附近练兵、战斗,屡立战功,曾十三战皆捷,被宗泽擢升为修武郎。可以说,这里的人民与山山水水,岳飞都是熟悉的,如果选择一个地方作为基地进行抗金,这里无疑是一个理想选择。
南宁反攻中原之战,其中有岳飞抗金
二是这里是岳飞北伐抗金的精神寄托。岳飞与宗泽不是师徒,却胜似师徒,有着共同的北伐抗金的理念,这一切的肇始就在磁州。在这里,宗泽除了给予岳飞在军事上的才能与职务以外,还有理念上的传承,后来岳飞“每论天下事,必以泽为称首”。在抗金一事上所遭受的来自朝廷的“待遇”,两者也是如出一辙。宗泽连续24次上书宋高宗请求还都开封、北伐中原,虽未被采纳,以致于忧愤病逝,临终之前还“三呼渡河”。这种执着也深深影响着岳飞,但同样也受到了朝廷的阻挠,以至于后来遭遇到十二道召回金牌之事。或许也正是与宗泽有着精神共鸣,岳飞才悲愤创作出了《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
民国时期的地形图上,可以清晰看到贺兰山、车骑关一带的等高线示意出的地势
三是这里是黄河以北能够形成梯次抗金地势的最北一线。宋朝时期黄河及其以北的抗金防线,除了黄河之外,向北有漳河与滏阳河水系(当时滏阳河是漳河的支流)到永济渠与黄河北流一线,再向北就是磁州与贺兰山、贺兰河一线,形成了黄河、漳滏河、贺兰山(河)梯次防御体系,给以骑兵为主的金兵带来极大的迟滞作用,也正是借助这些天然屏障,才有了宗泽与岳飞的十三战皆捷。不过同样,岳飞如果想要北伐,无疑也需要突破在贺兰山一线以北的金兵的阻挡,因此也就需要通过贺兰山东段的车骑关出兵而“踏破贺兰山缺”了。
您了解的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